本报记者 崔成泉
在8月底举行的第三届东北文化博览交易会的展场内,辽宁省本溪市的展台十分醒目。地方特色浓郁的展台布置,充分彰显了本溪人对文化产业的重视。而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展台上充当推介大使的本溪市副市长黄力强。作为本溪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政人,黄力强对本溪发展文化产业有着自己独到的认识。
实际上,本溪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具有相当宏大的背景。从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建设,再到辽宁中心城市群的建设,文化产业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无疑值得思索。为此,记者在本届文博会期间采访了黄力强。
记者:在当前的背景下,您认为本溪文化产业发展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本溪市为何这么重视东北文博会这个平台?
黄力强:目前,金融危机对世界和我国经济的影响还在持续。我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东北文博会,是对东北区域文化产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全面的展示和特殊的“考验”。这里说的“考验”是指,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本溪市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组成城市,也是辽宁七城市聚集发展的中心城市之一。目前,本溪市已经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溪,文化产业正在积极参与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发挥着辅助辽宁老工业基地改造建设、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作用。
因此,我们非常重视本次展会,力求通过这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展会的平台,全面展示本溪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此次参展,我们带来了凸显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文化产业品牌,以及多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其中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业集聚带、文化产业园区、文化旅游景观等七大类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展品有上千件。
此外,通过这次展会,我们近距离地了解了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情况,也学习和借鉴了文化产业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这一切,对于推动本溪市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记者:随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发布,可以预见文化产业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面对这样的机遇,本溪市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将有什么新的举措?
黄力强:谈及这个话题,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溪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哪些优势。就自然资源而言,本溪是我国首个以行政区域划分的国家地质公园。就文化资源来说,本溪是一个文化积淀厚重的城市,这里有著名的工业文化,有世界文化遗产五女山,古人类遗址庙后山,东北道教文化的祖庭铁刹山等历史文化遗存和资源,更有闻名中外的“本溪美术现象”“本溪杂文现象”等文化现象。因此,本溪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条件可谓得天独厚。这不仅为本溪文化产业预留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差异化的本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基础。
在拥有这些丰富资源的同时,对本溪人来说,在充分挖掘文化资源的同时,更要对其进行有效整合。因此,本溪市委、市政府从“大文化”的角度,对这些优势资源进行了科学规划,确定了发展目标和任务。《本溪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已于今年3月26日出台并开始实施。这份《规划》采用了产业园区(示范基地)集中、资源集中、经营集中的发展路径,以重大项目的示范效应拉动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规划》提出了“11255”,即1个产业园区、1个产业带、2个产业群、5个基地、5个重点产业门类,着重建设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如以世界文化遗产地五女山为核心打造的五女山民族文化产业园区。
总之,根据有项目、有规划、有措施、有目标、有结果的原则,本溪的文化产业开始全面提速。
记者:您的介绍表明,本溪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是明确清晰的,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还面临什么突出的问题?
黄力强:还是要解决认识问题。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提高认识,必须解放思想。文化产业是一个关联度很强的产业。基于其自身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面向群众、面向市场、面向城市。因此,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必须树立一种大文化发展观。
所谓的大文化发展观,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出一种对文化的本体地位和功能的一种共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文化产业和经济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才能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才能认识到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文化产业所承载的使命和责任。因此,发展文化产业不是文化界自己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只有运用大文化发展观,形成全社会同频共振的发展氛围,才能使文化产业发展形成大气候,写出文化产业大文章来。
发展文化产业不能陷入狭隘的眼界,只有以大文化为载体, 以大文化为媒介, 以大文化为手段, 才能出现文化产业的齐抓共繁荣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