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网络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解读《文化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网络音乐内容审查工作的通知》
收费还是免费
“怵网”不如“触网”
电纸书加紧抢滩3G市场
图书数字化应遵守版权法
盛大文学升级线下出版业务
谷歌未来需要怎样的领导者
华辰鉴藏拍卖会在北京举槌




 中国文化报 >  2009-09-11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怵网”不如“触网”

  贵阳市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于9月1日正式“上岗”,其主要职责是在互联网上发布新闻、信息,并以“网络新闻发言人”名义,采取发帖、跟帖形式回复网络舆论。此举引发各界关注,且颇多叫好之声。

  身处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舆论给政府部门带来越来越多压力。一些地方政府积极适应时代变化,借助网络的力量改进传统新闻信息发布方式,甚至直接与网络舆论对话,应对新的形势。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地方政府没有及时跟上网络时代的发展步伐,对网络舆论或反应迟缓,或不予理睬,甚或“围堵绞杀”,非但不能有效应对,反而激发广大网民不满情绪,导致舆论上的被动。

  尽管当前新闻发言人机制在各地已普遍建立,但在面对网络时,传统方式往往力不从心。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就曾感叹:“作为新闻发言人,我非常希望加强与网民的沟通。”贵阳市正在尝试建立的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应成为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而绝不是简单复制。

  中国有句古话说: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套用此语,面对网络时代,政府部门“与其‘畏网’如虎,不如进而‘触网’”。网络作为公众表达自身意愿的重要渠道,政府对网络舆论不仅不能“堵”,更应注重“疏”。其实,从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在线交流,到各地官员频频“触网”,都表明了政府更为主动和开放的姿态。

  如果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能充分发挥反应迅速、渠道多样、信息权威等优势,将有效地补上传统信息公开新闻发布方式的短板,更有效地回应并满足来自网络的各类正当诉求。值得期待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能够正视网络舆论,创新机制,从而真正搭建起政府与公众之间交流沟通的网上“桥梁”。

  政府系统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刚刚起步,要使其充分履行发布权威信息、回复网络舆论、甚至于解决网络民意反映的问题的职责,尚需时日。但是,贵阳市的尝试,显然是一次积极的探索。——李劲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