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蒋宝英,老一辈儿的人大都知道她主演的电视剧《懿贵妃》——青年时代的慈禧太后,一个俊美、洒脱又不失朴素端庄的艺术形象。提起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的二柱他姑、村委会主任李月春,许多人也能很快认出蒋宝英。然而,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蒋宝英还是《当家的女人》的制片人。更没有人能想到,她还是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的社长和法人代表。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曾荣获第三届电视剧“飞天奖”演员特别奖和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蒋宝英是幸运的,然而,幸运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艰辛。
演活懿贵妃
蒋宝英出身在铁路世家,父亲是火车司机,兄弟姐妹五个,她排行老大。小时候,她很调皮却掩盖不住灵秀,是学校里有名的金嗓子。初中毕业,承德话剧团来选演员,16岁花季的蒋宝英被承话的老师一眼看中,经过复试,迈进话剧团的大门。
然而,进团一年后,蒋宝英嗓子严重失声,唱不了歌,说不了台词。同期的伙伴相继演上了大小角色,可她却一直在演群众、当场记,一干就是五六年。她痛苦地挣扎着,最终向领导提出,改行去舞美队搞服装。领导说:“小模样挺好的,等两年再说吧。”就这一句话,留住了蒋宝英。
到承话的第11个年头,蒋宝英终于主演了大型话剧《懿贵妃》,继而又拍摄了电视剧《懿贵妃》。那时,她的女儿刚刚8个月,一面是嗷嗷待哺的孩子,夫妻俩人的工资不足90元钱;一面是离自己遥远的角色——性格多面的政治家——懿贵妃。那时没有清宫戏,一切无从借鉴。在生活和业务两难的境地中,蒋宝英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但她还是成功了。《懿贵妃》先是轰动了承德、石家庄,接着又轰动了北京。默默无闻的蒋宝英在而立之年获得了电视剧第三届“飞天奖”演员特别奖和首届中国戏曲梅花奖。
在一片喝彩声中,蒋宝英更多地感到的是压力,她清楚地知道自己底子薄、各方面的知识都还欠缺,要想再上一个台阶必须去深造。恰巧,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6级干部进修班招生,经过恶补文化课,参加成人高考,她如愿以偿。中央戏剧学院的学习生活使蒋宝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身心解放,同学们如饥似渴地学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宽容,大家庭的温暖,深深地刻在她的记忆里。
坚忍,在沉寂中历练
在考入中央戏剧学院初始,蒋宝英就已有学成留在北京的想法。后来,北京几家大剧院也都有留她的意思。但是,在河北的领导还是希望她能学成归来。思前想后,她还是回来了。但历史却与她开了大大的玩笑:接下来的10年,她在单位既没有戏演,也没有事做,痛苦、彷徨、无奈、无所适从……庆幸的是,骨子里的坚忍与上进,让她没有消沉。她有计划地练功、学习,大量地阅读中外名著,涉猎中外美术史和美学理论。蒋宝英感慨地说:“我这一生能有今天,应该说得益于我的读书。”
后来,影视剧慢慢介入她的生活,她先后在上影《开天辟地》中饰演李大钊夫人,在电影《走出地平线》中饰演方惠敏,在20集电视剧《千堆雪·九重恩怨》里饰演蒋国媚,在张艺谋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中饰演翠花嫂……1995年,她开始做独立制片人。
一把经营好手
1999年,步入中年的蒋宝英出任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长。从表演艺术到企业管理,蒋宝英又一次面临考验。
当时的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建社已有7年,但三易法人代表,欠着4万元外债、8万元内债,人气消沉,工作涣散。蒋宝英出任社长不足半年,就使出版社从瘫软中逐渐站立起来。半年的时间,蒋宝英为出版社跑来40万元的政府支持。
上任不久,蒋宝英就敏锐地捕捉到一个选题,组织摄制了90分钟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制教育专题片《保护未来》,在省内和外省部分地区发行。之后,她又求得政府的支持,摄制了140分钟的建党80周年专题片《基石》,并集撰稿人、导演、制片人于一身。与此同时,她还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担任策划和制片人,开始了电视剧《当家的女人》剧本创作。
有人曾说,蒋宝英是个能成事的人,这是她的性格所决定的,因为她干一行爱一行,就像她演戏一样,能“钻进去”。
2005年,《当家的女人》荣获第24届“飞天奖”长篇电视剧二等奖和最佳女主角大奖;2007年,又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大奖,中宣部和河北省委宣传部给了河北文化音像出版社丰厚的奖励。
说到制片人,蒋宝英感叹道:“当演员太轻松了,很单一,只要你是个好演员,演戏真的是一种享受。可制片人就太操心了,你要抓剧本,要落实资金,要组织拍摄,要发行……管理着百十来号人的剧组,一旦干起来,就像一列呼啸的列车,中途想停下来,门儿也没有。”
易 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