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有演出,周周有大戏,季季有节庆,年年有品牌。”这“四有”是吴江老百姓对吴江群众文化活动特色的一个总结。
2008年,吴江市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974场次,其中市级的文化演出活动91场次、图书馆文化活动128场次,各镇区的镇村两级文化活动1755场次。这些如鲜花般盛开在吴江大地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满足了各层次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天天有演出。吴江每年有近2000场次的各类文化活动,平均每天有5.4场次。这些活动通过市、镇、村三个层面展开,形式有文化艺术节、戏曲艺术节、歌舞大赛、送戏下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知识讲座、评弹书场等等。这些活动中,最令老百姓津津乐道的是十大优秀群众文化活动。这些优秀活动,每个都有许多的子项目,有的时间跨度长达一年,有的深入到镇区的每个行政村,有的规模大、影响力遍及海内外,有的高潮迭起,有的意义深远……
周周有大戏。2008年起,吴江市图书馆推出了新的服务形式——“垂虹讲坛”。“垂虹讲坛”紧密切合各层次读者的需求,内容涉及青少年素质教育、政策法规宣传、生活与健康、社会热点、文化艺术、名家讲座等,每年举办60多场次,确保每周一次,听众群体有青少年、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老年人、妇女同志、文化艺术爱好者、外来民工等等。
汾湖镇有45个行政村,一周一村的“村村演”活动,成了农民群众生活中的“大戏”,每到周未,村民们就开始期盼着看“大戏”。荣获全国特色广场文化活动的同里退思广场“戏曲周周演”更是雷打不动的活动,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里古戏台上演出的戏曲活动,不仅吸引了本镇的观众,更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季季有节庆。一年四个季节,吴江都有大型的节庆活动,春季,同里镇有“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夏季,盛泽镇有中国丝绸文化节;秋季,震泽镇有旅游文化节暨中国太湖农家菜美食节;冬季,桃源镇有黄酒文化节。这些文化大餐都是系列的文化活动,与本地千百年来形成的生活习俗、文化遗存、地方特色、群众爱好等息息相关,因此常常吸引许多的本地百姓参与,同时,这些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朋友和同行前来参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年年有品牌。1989年,横扇镇打造了“青歌赛”;1996年,同里镇打造了“同里之春”;2000年,盛泽镇打造了中国丝绸文化节;2003年,桃源镇打造了“黄酒文化节”;2002、2005年,市文化馆先后打造了民营企业文学征文活动和戏曲艺术节;2008年,市图书馆打造了“垂虹讲坛”……
年年举办年年新,争先恐后创品牌。其实除了这些优秀的品牌活动外,吴江还有“区域文化联动”、国庆广场纳凉晚会、横扇镇桔子文化节、七都镇蟹文化节、百村千场电影放映和评弹书会等等活动。
精彩纷呈花锦绣,村村镇镇乐悠悠。每天每周每季每年,吴江的群文活动之花次第开放,为江城大地增添了欢乐、祥和的气氛。吴江市十大优秀群众文化活动是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缩影,是吴江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举措之一,是繁花似锦的群文百花园中的一道迷人风景。(朱 萸)
春雨滋润写华章
四围春水,湖光帆影,造就了吴江的风韵;山歌绕梁,诗箫吟吹,成全了吴江人的文学情怀。走进新时代的吴江人更是抑制不住满腹的诗情。20多年来,吴江市文化馆始终自觉地担当着农村群文百花园的园丁,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精心浇灌、培育这些浸润着泥土芬芳的文学之花。2002年以后,吴江市文化馆依托一年一度的文学征文,再次把全市文学爱好者的心紧密地联结起来。
7年来,关注民营企业的征文主题不变,但是作品年年都能写出新意。文学需要沸腾的生活来鼓动羽翼,企业需要激扬的文字来彰显魅力。在市工商联的牵线下,民营企业与文学有了甜蜜的姻缘。此后,便有了四届“春雨杯”吴江市民企征文、一届“盛氏杯”吴江市“和谐在民企”文学征文、两届“伟业杯”吴江市“和谐在民企”文学征文。7年来,全市广大的机关干部、教师、民营企业员工、农民、农村文化站工作人员等来自各行业的文学爱好者积极笔耕,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小小说等形式,热情讴歌民营企业的发展成就,反映普通民企员工的文化生活。7年来共收到征文稿件2000余篇,近500万字。
100年前,先贤柳亚子偕同热血志士南社唱和,其余韵至今还在海内外回响。当今,民企征文活动的持续进行,带动了全市文学创作队伍的壮大,如今十个乡镇均成立了文学社,编印文学期刊,并把散布在各个角落的文学爱好者组织起来,用妙笔抒发对幸福生活情怀。全市的文学队伍产生了一批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各级作协会员,每年有300余篇文章在各级各类在杂志报刊上发表。2009年春,遴选汇集了一至六届117篇群众文学征文和18篇群文论文共28万字的吴江市群众文学作品集《春雨》正式出版。江苏省文化馆也因此于今年联合吴江市文化馆举办了江苏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征文活动。吴江市的文学活动已成为被同行瞩目的文化品牌。(杨筱东)
吴江梨园尽芳菲
吴江人痴情戏曲由来以久。遥想当年“曲坛盟主”沈璟与顾大典、吕天成、冯梦龙、沈自晋等纵酒研磨,北厍叶家姐妹午后唱和,木偶昆曲走遍江浙沪,那是何等风雅!生活在“吴根越角”的当代吴江人,锡剧、苏剧、越剧、京剧、沪剧、黄梅戏都是最爱。一个县同时有如此之多的剧种相互交织、共生共荣,造就了吴江人包容豁达、不拘一格的性格。从2005年开始,由中共吴江市委宣传部、吴江市文广局、吴江市文联联合主办的吴江市戏曲艺术节,把群众的自娱自乐、自唱自吟变成一年一度的戏曲盛会。该节至今已经举办了5届。
戏曲艺术节由戏曲票友大赛、折子戏擂台赛、小戏小品会演、优秀戏曲节目展演等组成。演员全部是普通的工人、农民、外来人员、退休的医生和教师等。各镇戏曲团队相互交流,暗暗较劲,一争高低。乡镇文化站把组织本地演员参赛出成绩看成戏曲艺术节期间的最重要的事,联系辅导老师、做戏服、租车、带队演出等不厌其烦。
除了本市票友的切磋交流,市文化馆每年邀请上海越剧院、苏州锡剧团、苏州滑稽剧团等专业剧团演出,承办中国昆曲艺术节闭幕式,让戏迷们近距离地与心仪的名角进行情感交流。文化馆还组织吴江与浙江湖州、嘉善、嘉兴南湖的江浙折子戏擂台赛,选送优秀演员到昆山、慈溪、嵊州的戏曲大赛,拓宽了吴江票友的视野,增进了各地票友的友谊。
5年间,共有近300名戏曲爱好者报名参加票友大赛和折子戏擂台赛,其中2名选手获得江苏省“十佳”票友,1名票友参加江苏省“红梅奖”大赛业余组的比赛中获铜奖,折子戏《盘夫》、《十八相送》在2006年的中国越剧艺术节中国民间越剧擂台赛获得金奖和银奖,小品《敲门》获江苏省第六届“五星工程奖”金奖,小品《不能没有他》获江苏省首届喜剧小品相声大赛表演、导演、组织5个奖项,苏剧小戏《相女婿》获江苏省第七届“五星工程奖”银奖,在2008年全国民间滩簧戏曲艺术节中获“优秀剧目奖”。木偶昆曲《游园》在全国首届农民文艺会演中获得“银穗杯”,并进京演出、出访韩国。吴江市于2008年被苏州市文广新局命名为“戏曲之乡”。(吴 雯)
公众服务的新窗口
吴江图书馆以“垂虹讲坛”形式,创新服务平台,自2007年试运行、2008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共举办大小讲座近60场,吸引了更多的读者走进吴江图书馆。
“垂虹讲坛”对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分别与移动吴江分公司、吴江社科联、吴江司法局等部门合作,开设一系列讲座。相继推出五大栏目,即青少年素质教育、政策法规宣传栏目、生活与健康、社会热点与文化艺术讲座以及名家讲座。特别是国内富有声誉的名家讲座受到了市民
的极大欢迎。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文化构想会带来文化界的一片新气象,而一种有着蓬勃生命力的文化服务形式也必然带来图书馆服务的新景象。“垂虹讲坛”的开办迎来了传统借阅的春天。“垂虹讲坛”开办后推出一系列听众奖励机制,读者参与机制以及节日互动活动,吸引大批市民走进图书馆,认知图书馆,大大促进了读者借阅,借阅办证人数猛增。读者群中分流出一批稳定的观众群、固定的会员群,他们以群体的形式在固定的时间到图书馆听讲座,借书,改变了以往单纯的零散借阅的现象。目前形成了社区读者群、大学生读者群、老年大学读者群。同时传统借阅又在一定意义上推动了“垂虹讲坛”的发展,不仅把原有的部分读者带进了“垂虹讲坛”,也把读者的“关注信息”反馈给“垂虹讲坛”,根据读者借阅、阅览书刊的畅销程度发掘出有价信息,以此导向“垂虹讲坛”栏目策划方向。“垂虹讲坛”正成为崭新的政策宣传窗口、文化传播窗口、大众信息服务窗口。(顾冬梅)
春色藏不住 万千气象新
“太湖湖水连天阔,中有灵区号震泽。”这片留有大禹足迹的土地历来人文昌盛。
2005年春节,震泽镇文化中心举办了民间文艺大巡游和正月十五元宵灯会,影响之大,空前未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从2007年至今,连续三届的“中国吴江震泽旅游文化节”为古镇的旅游文化拉开了大幕。四方宾客汇聚江南古镇,上海《文学报》震泽全国作家创作基地、苏州市作家协会震泽创作基地和苏州市戏剧家协会震泽创作基地先后落户于古镇;“太湖美食高层论坛”“著名作家白桦作品研讨会”等相继举行。旅游文化节不仅仅是“吃喝玩乐”,还要让客人体会出在震泽“吃喝玩乐”的别样人生体验。
每年的旅游文化节群众文艺演出更是热闹非凡,本镇的业余表演团队陆续登台亮相,有音乐、舞蹈、戏曲、小品、民族民间文艺,更有国际标准舞、广场舞。从演出类目分,有音乐舞蹈专场、曲艺、小品专场、戏曲专场、民族民间文艺专场;从参演人员来分,有工人、农民、教师、学生、警察、退休老同志等。演职人员众多,舞台、音响、灯光舞美均向“专业化”看齐。震泽籍戏曲名家梅花奖得主——上海昆剧团的蔡正仁先生和苏州昆剧院的王芳女士也欣然参与。人们在享受文化大餐同时,也提升了古镇的旅游热。各大城市的旅行社组团、踏线,及时组织旅游行程的安排。众多媒体进行跟踪新闻报道;电影、电视剧组考察实地。电影《十三岁的女孩》、电视剧《蔡元培》和《兄弟小侦探》等均在古镇旅游景区拍摄。每当节假日,四方游客走进了古镇的大街小巷和现代化的新农村,另有一番滋味。(史家林 陈月良)
东风十三度 最美同里春
同里镇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风韵而闻名,却更以“同里之春”而令人心仪。
13年来,以同里退思广场“文化
活动周周演” 为主打品牌的各类文化活动可谓丰富多彩。中国同里影视摄制基地活动、中国“同里杯”围棋天元赛、同里水乡重阳艺术节暨江南美食节、“同里杯”苏州市水乡青年歌手大赛、“和平、家园”全国少儿美术展、“暮鼓晨钟”迎新春联谊活动以及“水乡丽人”系列评选……古戏台上每周都有经典锡剧《珍珠塔》选段的演出;退思园里每天丝竹不断,一曲《梦幻同里》令人驻足忘返;宣卷艺人又把同里的春色带到偏僻的村落甚至周边的乡镇、毗邻的省市。
“同里之春”激发了群众对文化的热情,退思广场每年组织活动260次左右,参与人员约180万人次。同里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在开展各类活动的同时,还深入挖掘历史积淀,提升活动人文内涵,推陈出新,向旅游注入优质、创新的文化要素。民间传说“同里珍珠塔”与民间曲艺“同里宣卷”分别被列入苏州市和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视连续剧《珍珠塔》项目启动发布会成为今年“同里之春”旅游文化节的一大亮点,镇文化服务中心还选送同里宣卷传承人到“百年南社·世界吴江”亚洲媒体文艺汇演上一展风姿,以文艺的形式向世界展示同里。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获得者、同里农民艺术家段炳臣创作的烙画已被国内外许多游客或博物馆收藏,其代表作烙画《同里退思园》与退思园本身一样清丽、隽永。(孙志新)
黄酒节里风也香
传说吴越春秋时期,在吴王夫差行宫址地,今天的桃源镇,老百姓善酿美酒,“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源远流长的酒文化已在这里流淌了2500多年。
“苏南酒乡黄酒文化节”创办于2003年,节日期间,桃源街头巷尾都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南京的“金陵威风锣鼓”、上海演艺界的著名演员专程前来助兴,千年酒镇不知有多少个之“最”在酒文化节里诞生。邻乡邻镇的人来了,一溪之隔的浙江人也来了,外地的亲戚来了,远方的朋友来了,小镇沸腾了。96岁高龄的中国酒界泰斗秦含章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小镇盛会,欣喜挥毫:“苏南今古酒文化,中外神州一奇葩。吴馆李堂常相映,诗词诗画惹人夸。”
连续7届黄酒文化节的举办,不但酒质酒量得到提升,文化节的艺术分量也日趋加重。据统计,200多位演艺界著名明星艺人来酒乡献艺,让酒乡人开了眼界,也让世界认识了酒镇。越剧王子赵志刚在零下5度的广场上演出,近万名观众在他连谢三次幕后都不愿离场。7届文化节共吸引30余万人次来酒镇参与活动。
7年中,黄酒文化节以酒为媒,以文会友。桃源人在酒文化里体会出不受羁绊、充满激情、勇往直前、团结友好的精神,在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体现。以酒为主题的文艺创作,如歌舞《林海酒镇等你来》、弹词开篇《美酒飘香醉桃源》、舞蹈《快乐的酒乡妞》、相声《煮酒论英雄》、沪剧表演唱《敬你一杯吴宫酒》等等犹如桃源的黄酒醇香醉人。
黄酒文化节年年办年年出新意。今年除了群众文艺专场演出,增加了
品牌黄酒彩车巡游展、摄影大赛及展览等13项活动,丰富的黄酒品种,丰富的文化生活,让人们长醉在酒的香甜里。(严凤仙 陈培荣 俞雪梅)
村村演戏村村乐
汾湖镇地处江苏省吴江市东南部,民族民间特色文化异常丰富,除了芦墟山歌、宣卷等民间文艺,村民们还经常学唱锡剧、越剧、沪剧,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吴江市区域文化联动的影响下,汾湖镇文化服务中心把村民的需求当做动力,把群众的满意视为目标,利用镇政府拨出的60余万元专项资金,添置舞台、灯光、音响、观众座椅等设备,从2008年开春起,先后把演出送进了汾湖镇各村,至当年底共演出50余场,观众达10万余人次,累计行程逾2000多公里。2009年刚过完正月十五,第二届“村村演”活动在元荡村还吸引了闻讯赶来的几千名浙、沪毗邻地区村民。至10月底已演了36场。
两年来,镇文化服务中心利用下乡演出这一平台,坚持寓教于乐,“不打麻将打莲厢,不闹纠纷学唱戏”已成为汾湖镇农村的新风尚。
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整理排练了原生态的芦墟山歌《五姑娘·结识私情》参加了首届中国农民文艺会演,并获得了“丰收奖”;根据元荡村开展农村体育活动的情况,创编了芦墟山歌情景表演唱《村口》,参加了全国村歌大赛;创作了锡剧表演唱《村里来了研究生》获得全市计生文艺汇演一等奖;为创建和谐社会创作了歌舞节目《阳光小区》……这些节目在下乡演出中发挥了鼓舞群众、弘扬主旋律的积极作用,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新农村和谐画卷。(许佳明)
文化彩练当空舞
盛泽以“绸都”著称,其文化也多以此为主题。从2000年至今,连续举办了10届“盛泽镇丝绸文化节”,共组织文化活动159项,演出节目1300余个,书画摄影民间艺术展览30余个,作品6千余件,参加人员累计1万多人次。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纪最大为93岁,年纪最小为4岁,观众达52万人次。
盛泽共有戏曲协会、红梨书画会、文物钱币协会、绸都文学社、民间文艺协会、花卉盆景协会、集邮协会、舜湖印社、舜湖诗社、摄影兴趣小组和锦帛音乐舞蹈团11个业余文化团队,镇文化服务中心调动各协会积极参与文化节活动,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打造具有“丝绸文化”特色的文化团队。“戏曲天天演”、“裁云剪书”展览、“红梨中秋诗书画印雅集活动”等都成为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化品
牌;盛泽文物钱币协会每年都积极搜集、更新展览内容,向老百姓展示古钱币及盛泽地方文物、古董,增强盛泽人的自豪感。2009年,盛泽镇成立了锦帛音乐舞蹈团,将以往松散的但一直活跃在丝绸文化节舞台上的文艺骨干集合起来,定期排练,为丝绸文化节又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
文化节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泛。2005年文化节期间,民间工艺协会以“丝绸艺术”和“地方艺术”为主题,展出100余件民间工艺精品;2008年盛泽丝绸文化节通过改革开放30周年图片展、“绸都纺织30年30人”系列报道等活动,展现改革开放30年盛泽镇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2009年文化节举行各类文体活动40余项,其中文艺演出7场,曲艺演出11场,展览会6场,交流座谈会4场,文体竞赛活动11项,免费播放红色经典影片34场次。(丁泉生)
太湖渔湾赛歌忙
“沧州荡畔贯横港,蚂蚁漾边锁扇形。”位于太湖南岸的横扇镇自古渔歌绕梁,似乎人人都有一副好嗓子。
数百年来,太湖南岸农家劳作和渔歌田歌紧紧相连。旧时岁末,农家渔家特别喜欢看“春台戏”演出,人们站着或坐着,围着简单扎就的戏台,观看各色演出。除了春台戏,横扇农家还有在农忙插秧、浇灌、收割时节,赛山歌渔歌的习俗,人们用歌声驱散劳作的艰辛,抒发对生活的赞美。
横扇“青歌赛”自1989年始两年一届,至今已办10届,20年来涌现出了众多当地的知名歌手。1989年卡拉OK流行,小镇的歌舞厅里总是歌声鼎腾,《黄土高坡》、《信天游》等歌熟悉到人人会唱。这年的国庆节前夕,在镇文化站的倡议组织下,横扇历史上第一次青年歌手大赛正式拉开帷幕,第一次报名就有100多人参加。800座的镇影剧院里,坐着站着全是观众,连过道里都挤满了人。近几年来,横扇“青歌赛”更是热火朝天,每次大赛都吸引了横扇及周边地区各行各业的声乐爱好者,教师、工人、农民、商人、学生、外来人员踊跃登场,一展歌喉。
横扇“青歌赛”每届都涌现出一批新歌手,不断充实了横扇的群文舞台,同时也繁荣壮大了吴江的文艺骨干队伍。在2008年的全市声乐比赛中,经过预赛复赛,横扇选送的歌手入围决赛的占到全市10镇区所有入围决赛选手的三分之一。很多歌手同时成为了吴江市艺术团的骨干成员,大中型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多次代表吴江参加苏州市及江苏省的会演。(钱见鸿)
中鲈盛开灯谜花
吴江因西晋文学家张翰“思鲈”而别称“鲈乡”,古镇平望则因地处吴江的中心,雅称“中鲈”。在镇区西南侧,相传吴越春秋时范蠡所游的莺脰湖畔,是首批“全国特色文化广场”——平望“新世纪文化广场”。名人游历之地,戏曲、曲艺、舞蹈、文学、书法、美术、摄影、诗词、民间文艺等17个文艺团队争奇斗艳,其中灯谜这一散发着泥土芳香的花朵,展现着迷人的身影。
平望的灯谜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民国初年,受同邑知名学者薛凤昌出版《邃汉斋谜话》的影响,猜谜、制谜活动在镇上的文人中间时常开展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镇上文化站每逢春节、五一、国庆等节日总要开展灯谜展猜活动。改革开放后,平望的灯谜活动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天地。镇上的灯谜爱好者从单纯猜谜逐渐向制谜、猜谜并重发展。1983年春节,镇文化站举行灯谜展猜所用的300则灯谜全是由本镇灯谜爱好者一人创作的。
平望猜谜不一样。他们打破在谜展上挂谜条等人猜的传统做法,将灯谜结合在新世纪文化广场的文艺节目之中,或以一支悦耳的歌声让人猜一支歌曲名,或以一段优美的舞蹈让人猜一种物品名,或以一个魔术让人猜一个成语……他们还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载体,一方面通过网络参加全国各地举行的猜谜、制谜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一方面建立网站、开设博客,传播平望灯谜文化。
(刘建华 陈继良)
本版统稿:杨筱东 赵雨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