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文史博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公共文化

第4版
文史博览
  标题导航
大家张颔
编者按
贺张颔先生
九秩荣庆
敬贺张颔先生
九十华诞
一段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仁者寿
记张颔先生一二事
作庐先生临摹的望山简小记
《侯马盟书》
发掘、出版始末




 中国文化报 >  2009-12-0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仁者寿

  李学勤(著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

  薛国喜同志从山西打电话来,要我为张颔先生九十大寿写几句话,深觉荣幸。我比张颔年小许多,但相识并向他请教已有30余年,国喜的电话,使我一下子回忆到“文革”的岁月。

  1972年,在周总理的关怀下,文物考古工作开始恢复生机,正好这年有临沂银雀山汉简发现,随后又有长沙马王堆帛书、云梦睡虎地秦简等等,于是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成立了整理小组,先后有罗福颐、顾铁符、唐兰、张政烺、朱德熙、于豪亮、裘锡圭等诸位学者参加,我也厕身其间。这是“文革”期间古文字学界一大盛事,至今为大家所纪念。实际上当时还有一项属于古文字学的重要工作,就是张颔所主持的《侯马盟书》的整理出版。

  “文革”以前,我早知张颔大名,无缘见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文物》1966年第2期发表的《侯马东周遗址发现晋国朱书文字》,即关于《侯马盟书》发现的报道。由于性质重要,郭沫若专门为之撰写了《侯马盟书试探》论文,一起刊出。我读到后兴奋不已,可是当时环境已经是山雨欲来,容不得思考这类问题,就连《文物》月刊出到第5期,也和所有学术期刊一样被迫中断了。

  因此,当1975年张颔到老北大红楼的文物出版社,准备出版《侯马盟书》报告,顺访也在该出版社的整理小组的时候,我和各位同仁都非常高兴。1976年印行的这部大型报告,对考古学、历史学和古文字学都有很大的贡献。

  后来我逐渐了解到,在“文革”浩劫之中,张颔怎样历尽折磨苦难,真是令人心酸,然而他自己谈及,总是温柔敦厚而且以幽默的语气出之。我与他长期交往,谈吐间从未听到他对任何人或任何事有过当之词。这应该就是古人讲的“仁”道吧。常语说“仁者寿”,在张颔身上得到了验证。

  《侯马盟书》是首次成批发现春秋晚期晋人的手书文字,盟书内容的体例格式也是前所未知,所以张颔的研究是富于开创性的。正如此,《侯马盟书》刊行后,学术界兴起了热烈的讨论,对盟书的历史性质和背景,文字隶写和考释,都有所进益。特别是盟书的具体年代,争论较多,我个人一直认为张颔的主张,即盟书反映赵简子时事是正确的。1998年,我写了题为《侯马、温县盟书历朔的再考察》的小文(收入《夏商周年代学札记》),叙说陋见,也是向张先生请教,并支持他的论点。

  上次我到太原,拜见张颔先生,他精神矍铄,健谈如昔,对学科发展极为关注,我认为这是学术界的幸事。谨借报上一隅之地,向张先生荣寿表示祝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