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裕(著名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
看来我这辈子和竹简的确有着深厚的情缘。上博战国竹书、清华战国竹简和岳麓书院秦简,我都有缘率先目验。但第一次接触竹简,还得从作庐先生临摹的望山简说起。
已经是20多年前的旧事,但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我刚从澳大利亚回港,应聘在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及文学系担任教职,因为外访开会,有机会在山西太原拜访张颔先生,张先生热情地请我到他家里做客。书桌上正摆着用绳子编好的几枚竹简,是张先生临摹望山简的仿制品,但是古意盎然,制作精美。一瞬间,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于是便不假思索,很天真地恳请先生也替我仿制一两枚,以作教学之用。
过了不到一年,陶正刚先生因事访港,同时也捎来几枚竹简,说是张颔先生送给我的。把长长的封包打开一看,倒让我大吃一惊,那不就是原来在先生家里看到的那几枚竹简吗?先生还特意用牛皮纸粘制了一个长形封套,把4枚长65厘米的仿制竹简妥加保护,封套左侧外书“湖北江陵望山第一、二号战国楚墓遣册竹简仿制品四简,张颔于太原”。原简多历年所,早已泛呈老黄,然简文描摹逼真,契口编绳更是用心系联,每一简背上端皆贴有红签,其一墨书“望山一号墓竹简摹本共二□24”;另外3枚,亦分别写上“望山一号25”“望山二号2”“望山二号4”。又以塑料套及白纸裹包仰天湖一号简(长24厘米)及隶书汉简(长22﹒5厘米)仿品各一枚,一并附赠。陶先生说,张颔先生近年已没有太多精神重新替我制简了,因此便把原来只有6枚精致的作品,抽出4枚,只留下两枚自用。当时手捧竹简,内心的激荡和感动,真是难以形容。其后多年的教学生涯里,每逢古文字课,我都不忘把它们拿出来让学生摩挲欣赏,并述说张颔先生扶掖后学和嘉惠学子的热诚。
作庐先生的道德文章,大家都尊崇有加,毋庸我赘言。谨藉此短文,用贺嵩寿,祈颂介福康宁,并识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