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象征,《东方红》承载着我们的党和人民无限的希望与寄托;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东方红》镌刻在几代中国人心中。而对于武汉剧院和武汉人民来说,《东方红》还有更深层的意义。因为早在几十年前,就是在武汉剧院,上演过武汉版的《东方红》。为了纪念一段辉煌的历史,为了50年后将要迈上新的征程,11月27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的合唱团管弦乐团演出的大型交响合唱音乐会《东方红》,拉开了武汉剧院五十华诞庆典系列活动暨新年演出季的帷幕。
当晚,武汉下起了雨,室外温度很低,但武汉剧院内观众的热情使剧场的喜庆氛围高涨。剧院的苏式建筑风格以及剧场内华丽镏金工艺的天顶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而演员们在雄壮激昂的旋律中合唱《东方红》乐章的激情,更让观众对武汉剧院的未来充满期待。
庆典活动丰富多样
50年来,经过几代文化工作者的努力,武汉剧院引进了大量优秀的古今中外文艺演出精品,成功接待了国内外500多家艺术团体,组织了4000多场文艺演出,扩大了武汉市的对外文化交流,极大地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需求;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武汉剧院观看演出。此外,湖北省、武汉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及各级政府工作会议等也在此成功召开。武汉剧院不仅是武汉市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而且已成为江城优秀的历史建筑、亮丽的人文景观、武汉市民心中的“人民大会堂”。
值此五十华诞,武汉剧院推出了建院50周年庆典系列活动,包括“新年演出季”“武汉剧院50年图片回顾展”“中国演出业案例峰会”等。今年的“新年演出季”,剧院邀请了中外名家、名团演出名剧,剧目内容异彩纷呈,包括引进的爱尔兰踢踏舞《大河之舞》,美国纽约曼哈顿交响乐团的《中美新年音乐会》,维也纳施特劳斯圆舞曲乐团演出的《武汉·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和美国好莱坞电影乐团的《奥斯卡电影视听音乐会》等。国产剧目有安徽黄梅戏《天仙配》、《雷雨》,宁波小百花越剧《红楼梦》、《王熙凤》,上海话剧中心打造的精品话剧《杜拉拉》、《黑衣女人》、《蜗居》,香港话剧团演出的话剧《洋麻将》等。演出季将持续到2010年1月初。
在武汉剧院广场举办的“武汉剧院50年图片回顾展”,力图回顾和展现剧院50年光辉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比如1965年周恩来、陈毅等国家领导人来武汉剧院观看《东方红》,1988年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来武汉剧院观看演出。同时还展出了50年来武汉剧院上演的精彩剧照,如1959年前苏联舞蹈名家乌兰诺娃在舞台上跳《天鹅湖》时的优美舞姿。
“中国演出业案例峰会”也于11月27日在武汉剧院成功召开,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100余家剧院及演出公司的负责人齐聚一堂,共话国内演出业现状。
在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
剧院广场上的图片展让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有着50年历史的剧院,武汉剧院背负着历史,承载着荣耀;通过新年演出季和一系列庆典活动,我们感受到的则是武汉剧院在“两大一新”的战略背景下,奋勇前行、勇于创新、不断开拓的前进姿态。
为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2007年武汉剧院掀起了“服务风暴”,观众惊喜地发现武汉剧院变了:服务生的服务更加专业了,洗手间干净了,楼梯和走廊上挂上了剧照,二楼新开了咖啡吧,下雨时赠送一次性雨衣等。
演出剧是一个剧院生存发展的根本,如今观众对剧场演出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除了在硬件和服务上提高质量,武汉剧院在剧目经营上更加用心,主打差异化,用特色吸引观众。2007年,推出了百老汇经典剧目。2006年开始,每年推出“金秋”“新年”“新春”3大演出季,用精彩的演出吸引观众。
针对高昂的票价,武汉演出公司将票价定位作为工作重点,在承接演出时,会把观众认为“物有所值”的项目作为目标,因为“如今老百姓不是没钱,而是看重钱花得值不值”,同时推出低价票。事实证明,低票价同样能实现盈利。比如剧院2007年举办的“纪念中国话剧百年经典剧目展演”,最低票价定到20元,但17场演出票房突破了105万元。
为了方便观众购票,武汉市演出公司还在2005年和北京一家票务公司共同开发了武汉市第一家股份制专业票务公司“武演票务通”,通过100家服务网点,利用电话、网络等手段,为观众提供专业票务服务。
近年来,武汉剧院的演出场次越来越多,在过去的50年里曾承担武汉市众多重要政治会议的武汉剧院由“会议中心”华丽转身,成为当之无愧的“演出中心”。
市民的“周末岛”
身兼武汉市演出公司总经理、武汉剧院总经理和武汉中南剧场董事长兼总经理三职的王斌说:“一个剧院除了引进国内外优秀演出团体外,一定要推出属于自己本土的剧目。”为此,他们仿照百老汇“一次投入十年产出”的模式,在今年5月推出了“汉派百老汇”,这是由剧院负责的全新投资方式,包括剧目的创作、排演以及推广。“这也是武汉剧院未来会坚持的一个方向——将汉派文化推广到外地。”王斌说。
武汉剧院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2009年,武汉市政府投入巨资将武汉剧院修葺一新,花园式的剧院,金碧辉煌的大厅,美轮美奂的演出,这一切使得这座具有50年历史的剧院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此剧院提出了“复合剧场生活”计划。意在把剧院打造成一个让观众上午来剧院喝咖啡,中午享受一份午餐,下午去看一场电影,晚上看一场来自百老汇的歌舞剧或者一部新锐时尚话剧的“周末岛”。王斌说:“‘周末岛’不只是单一的文化演出,它提供的是多层复合的生活所需,以及衣食住行外的精神需求。”
在王斌看来,走进剧场看现场表演如同品尝时令水果,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实现梦想的途径。即便不断发展的演出市场仍面临诸多困难,他依然深信演出市场永远是春天。
武汉剧院五十华诞:员工笑容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