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免费模式已谈了很长时间,但我发现很多人对此还是有认识误区。我觉得“免费”是互联网的基因和血液。如果某项服务是大家都需要的,就一定要免费,比如搜索、即时通讯等;但增值服务不是每个人都要用的,就可以进行收费。比如玩游戏,你不愿意花钱,就在里面磨时间;有的人则直接买一把“剑”就“笑傲江湖”,所以,卖道具可以成为增值服务。
克里斯·安德森总结的免费理论和长尾理论都要建立在巨大的用户群基础上,否则就没法起作用。中国和美国在互联网世界里处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中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网民有3亿多,手机网民将来能达到6亿至7亿。所以,在中国可以找到很好的免费模式的例子。
以免费服务获得巨大的用户群之后,再接触到用户的成本几乎为零。比如,腾讯如果推出新产品,只需要在自己的用户中做个介绍,一夜之间就有很多人去用。除了增值服务收费外,对市场成本的节省以及巨大的品牌价值,是免费模式得来的无形资产。蒙牛、伊利这些企业每年花巨资在电视台做很多广告,但真正跟腾讯这些互联网公司比,最后谁接触到的人群多?拥有了巨大用户群,后续的营销就进入了良性循环,甚至可以说基本上没有了营销成本。
当然“免费”模式看起来简单,但并不是谁都能做。如果进入一个已经存在巨头的市场,竞争激烈,往往需要很大的投入。比如,“360”安全软件在几年前进入互联网安全市场,那是因为有几千万美元支撑,否则真的去做免费安全软件,跟瑞星、金山毒霸等前辈竞争,很难坚持下去。不过从美国的情况来看,Web2.0的时代有很多创意先期投入并不大,包括Twitter(微博客网站),但前提是你要有特别的创新,要新到两年之后大家还看不懂你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认为,Twitter是一场未来的革命,它可能对整个互联网是一种颠覆,而且目前就在进行之中。我们不能用传统门户的商业模式去看Twitter,否则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Twitter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既不是“一对一”,也不是简单的“一对多”,而是一个复杂的网络。当Twitter的终端不再限于网站,扩展到电视、手机等,就是对互联网的颠覆,到那时,如今的很多互联网产品可能会彻底“歇菜”。(周鸿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