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国画) 梁占岩 275厘米×758厘米
在接到“北伐战争”这个创作题材时,我还是比较有感触的,因为我当了十几年的兵,内心有很深的军旅情结。
我开始《北伐》这个题材创作的第一步就是迅速进入状态,去了解和感受那段历史。这首先需要尽可能地搜集更广泛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去了广东,实地参观了黄埔军校校址、北伐战争纪念馆,并有了很大触动。尽管看到的是老照片,如今也不太清晰,但是它们将我带入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中,那些人物的神采和气质深深打动了我。但就一场战争而言,我认为,尽管北伐有很好的愿望,但他加剧了中华民族的灾难,是以牺牲无数贫苦大众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某种意义上的胜利。所以我在创作这幅画时,尤其希望促使人们能够由此进入对战争的思考、对生命的尊重和缅怀。
在创作过程中,我起了十几遍草稿,比如如何设计画面,如何去表现等。但非常可惜,因为工作室失火,这些草稿被一把火烧光了。虽然可以根据记忆复制,但我想,那样就不生动、不真实了,所以只能破釜沉舟,重新思考、起草图,画面人物形象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现在看来,最后的效果比以前好。
尽管我搜集了大量资料,也查阅了相关书籍,但是作为人物形象,个人所接触的非常有限,很多人物形象大多是一帧照片或者一个镜头,而且很多照片是生活状态的,是他们的原型,但创作不能抄袭照片,因为人物是要融入画中的。那么,如何让他们在特定环境中有独特的精神状态,如何去塑造神情呢?对于人物的判断,虽然历史上有其功绩评价等,但要在神情上有一种把握,必须进入创作状态。
人物刻画方面,我遇到的第一个难题是,如何实现由生活原型向历史情境中人物的转化。第二个难点是如何将真实形象与公众认同的历史形象统一起来。如北伐战争时蒋介石40多岁,还没有剃光头,小胡子也才刚蓄,这与人们心中对蒋介石形象的认同有很大距离。很多历史人物当时才20多岁。如果按照已经形成了固定印象的形象来画,就不符合当时的人物年龄;如果按当时的实际年龄来画,人们又很难认同,我只能尽可能地用绘画语言去解决这些问题。
值得说明的还有这幅作品的色彩处理,我用了黑白色,不知是否最佳选择。因为我想画出没有声音的感觉,呈现无声电影的状态,还原到黑白照片的感觉。画面上人物的表情庄严、肃穆,也是契合画中一个死去士兵的形象,想让画面有一种庄严和肃穆感,真正表现对生命的缅怀和祭奠,对战争以牺牲普通生命为代价的反思。
另外,在画面中部马的形象也是低沉的调子,而不是嘶鸣或者金戈铁马的状况。扭着头的马并不想激昂,这样的立意、用色不知会多大程度上被认可,但起码没有违背我对北伐战争的了解。我认为,画家的创作没有个人情感因素是不可取的,这幅画就是想把人们从历史拉回现实,倡导尊重历史、尊重生命。
最后,这幅画的画面构图共分三部分,左边是北伐领导人,蒋介石居中,还有其他将领。右边主要是士兵,有举火把的、往远处的……还有西安的城门楼子,暗喻西安事变,因为我认为,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对北伐能否成功意义重大。中间一联有周恩来等共产党人,虽然周恩来没有真正参加过北伐,但我把南昌起义也融入了画面中。北伐并不是某一天的一个事件,是一连串的跨度很大的战争。这里还有火车和黑马的形象,因为当时从南到北征讨,火车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而黑马的情绪则希望与人的情绪协调。北伐跨度很大,没有一个具体的事件能够代表,所以我最终采用三联画的形式,将许多人物、事件(他们各自独立却又相互关联)共同融入到一个大的画面中。(严长元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