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版:书 法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视 界

第3版
美术创作
  标题导航
岭南詹氏三代书法的启示
名宦亦自能雍容
唐楷的困境
作品选登
“荆楚墨象”书法篆刻展举办
京城书家义捐助学
于瑛书法展在京举办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09-12-1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岭南詹氏三代书法的启示
  ▲詹砺群作品
  ■詹哲明作品
  ■詹冰莹作品

  本报记者 程 竹

  诗书传家,三代笔耕。岭南翰墨,古韵飘香。9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海南詹氏三代书法家的作品集:《詹氏三代书法艺术·詹哲明》、《詹氏三代书法艺术·詹砺群》、《詹氏三代书法艺术·詹冰莹》一套三卷精装本,引起了书坛人士的关注。

  日前,文物出版社、《中国书法》杂志社、海南省文联等单位在京举办了“詹氏三代书法作品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詹氏三代人的人品、书品、艺术成就和当下书法传承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研讨。

  历经百年 享誉岭南

  詹冰莹在会上作了简短发言,她介绍了先祖詹哲明、先父詹砺群以及她本人为代表的詹氏三代人业余研究和传承传统书法艺术的不懈情怀。詹氏书法三代历经百年,在岭南形成了一个主题风格鲜明的书法艺术流派。詹氏书法流派由詹哲明(1878-1971)和其前辈首开先河;至詹砺群(1919年生)风格渐趋完善,奠定詹氏流派;詹冰莹女士(1947年生)及其后人携众多同好,承续、发扬并不断创新。

  詹氏三代书家出入传统,而各具风貌。詹哲明糅合颜、何诸家笔意和明清多变的姿态,擅长擘窠大字,书风高古雄健;詹砺群兼擅各体,植根“二王”,旁及苏、米及文徵明诸家,尤以行书成就最高,书风古朴淳厚,被同行称为“詹体”;詹冰莹取法“二王”,旁及明清诸家,既有晋唐风韵,又具宋元以后之率真,书风飘逸灵动,娟雅清秀,具有较强的时代感。

  文物出版社社长、中国书协理事苏士澍评价道:“当近代书法的艺术历史坐标点在岭南书法文化圈中定格扫描的时候,詹氏书法流派无疑是一个闪烁着无穷魅力的亮点。詹氏书法流派的形成,对岭南书法文化事业和艺术繁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举目书坛,男性独尊,尽管女性书法家参加各种书法展览也很活跃,但毕竟在人数上如凤毛麟角,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当下女性书法的传承,北京书协主席林岫强调:“在男权中心主义的书法风气下,应该适当张扬女性主义书法来加以制衡。詹冰莹的书法作品,飘逸着温润秀丽之风,给人以恬静和柔美。我反对过分雄强、过分夸张、火气太大、分裂汉字的书风,倡导一种温润、飘逸、文化性、绿色生态的书法趣味,后者才有长久的生命力。”

  《中国书法》杂志主编李刚田对此深表赞同,他说:“书法从内在的本质上看,也有一个和谐架构的问题。而一味雄强产生不了和谐,达不到和谐就不是真正的美。雄强和秀美相辉映,才能走向文化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平衡和和谐。今后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女书法家。”

  詹氏精神 书坛楷模

  “当代书法‘为谁写’的问题堪忧。”中国书协顾问张飙一语鞭辟入里,“为时代、为自己写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人为谁写呢?为评委写,为洋人写、为金钱写……书法讲气韵沉雄,须厚积薄发,而不是表面的光鲜。”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副院长李胜洪感慨地说:“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的话,再过10年回过头来总结当代书法,一定会有很多的遗憾。”

  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陈洪武提出了一个老话题——“怎样写”。他说:“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的关系,不是保守与先锋的问题,而是关乎个体精神深度的问题。写现代书法有可能因一味追新而境界粗疏低下,写传统书法也可能精神境界高迈深厚,说到底,艺术的魅力不在于风格的新与旧,而在于内涵价值的高与低。”

  苏士澍批评书法界的一些怪异现象:“否弃传统,一味凭空创新,就可能像某些书家那样,写什么‘后殖民书法’,甚至将书法行为艺术化、装置艺术化,这些都是‘怎样写’的问题没解决好造成的。”

  此外,研讨会还触及到“写什么”的问题。林岫一连串的发问发人深思:“究竟是写自己创作的诗词?还是写名言警句?或者写一些非文字?热衷于书法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也许,写成非传统的、非文字的抽象画,更容易标新立异,但我认为,这中间要注意一个尺度,书法必须有‘法’。应当说,詹氏书法较好地解决了写什么、怎样写的问题。”

  难能可贵的是,詹氏三代书家各有其业,他们并未把书法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毕生致力于书艺的传承与弘扬,孝友承德,德树家风。这也是詹氏书法给当今书坛的启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