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
我国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持续发展,需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着眼于资源要素互补或者产业强强联合,扩大和深化区域合作。为此,需要从思想观念、人才、政策环境、文化资源、资本经营等方面构建长效性的区域合作机制。
建立开放合作机制
从思想观念和人才战略的角度看,区域合作首先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四川省内的调研显示,自我封闭的思想观念在文化产业中普遍存在。从区域合作的角度看,主要表现有:抱着狭隘的文化产业资源观念,把文化产业的主要资源只限定于先天的历史或自然文化遗产,对资本、人才、品牌等无形的资源认识不足;满足于守株待兔式的营销模式,对开拓一体化市场积极性不高;坐拥优势资源充当区域“老大”的盲目优越感,不屑于与相邻区域合作;还有一种表现是内部人控制了资源,出于小圈子的利益而不愿放权,有意抵制与外界的区域合作。
在欠发达的中西部,现有的文化产业中,继承性的人才较多,原创性的人才少;就业型的多,经营管理型的少。因而,对具有一些特色文化资源、优势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迟缓的地区,要在融智方面多下功夫,一是由政府出面与文化产业发达的区域达成人才交流协作。二是委托专业机构培训管理及经营人才。除了进行高等院校侧重理论的培训外,还应注重聘请文化产业圈里具有成功经验的业内人士作导师进行实战训练。
建立政府引导机制
文化产业是新兴的产业,在我国还是幼稚产业,亟需政府引导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扶持。在全国层次,主要的公共政策支持有税收优惠、对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的扶持、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等。开展合作的区域的共同上级政府,承担牵头与协调的责任。区域合作的各方政府要建立双方或多方区域合作联系会议机制,并通过合作框架文件的形式统一各自文化产业行政管理的政策口径,包括统一政府文化产业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统一文化产业准入条件以及文化资源开发程度许可,在文化产业产品与服务项目上,按其资源的级别制定统一口径的指导价格,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统一产业政策透明度,并相互推荐客源。
政策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基础设施的完善。文化产业是体验产业、休闲产业、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便利的交通通讯会扩大区域间的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尤其是同一文化经济区内,交通尤为重要。较高交通成本和时间耗费会严重挤压顾客在其他方面的消费需求。交通的改善,文化产业将是受惠最直接的领域。在各级政府的交通规划与建设上,应当充分考虑文化产业发展对便利、低费用交通的需求,高速路的接口预留,运输业的路线的调整,各类交通方式的无缝对接,都需要从方便快捷的角度进行规划。
数字化、信息化是文化产业强劲的推动力。合作区域内各文化产业网络联通的条件已经具备,用信息化提升文化产业的管理经营水平却还存在巨大的空间。在网页上为区域合作的文化产业提供链接已经是网络条件下最初级的区域合作。下一步,要采用计算机为顾客或游客提供精细的、优化的旅程安排,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或消费高峰期疏导游客,提供即时的个性化信息服务。比如,为同一方向的自驾游者提供上述的信息引导服务,不但可以减少游客拥堵,又可以适时推荐区域内的非核心文化旅游项目,提高区域整体的接待能力。所以,在文化产业的区域合作中,有必要让现在已经高度一体化、集成化的通讯营运商参加。
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整合区域内资源的重要方式是打造文化产业品牌。比如四川的“三国文化”品牌是一个大范围的品牌,具有整体性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认可,如果单独去打造另一个更小范畴的文化品牌,其成功的难度很大,很难获得市场的认同。现实的路径是在整体的品牌构建下分工合作。首先是同一文化经济区内文化资源整合与品牌构建。各行政区根据自身拥有的文化产业资源禀赋来研判本区域从属于哪一个文化经济区,因为同一文化经济区的各方最容易达成资源整合型的区域合作。当然,按不同的划分依据,某一个行政区域可以同时从属于几个不同类型的文化经济区。以四川乐山市为例,按民族文化资源类型,可以进入小凉山文化经济区;按宗教文化类型,可以进入四川佛道文化经济区;按文学文化类型,可以进入四川诗书文宗文化经济区;按茶文化与竹文化类型,可以进入四川茶竹文化经济区,等等。区域合作的共同目标是打造区域性特色文化品牌,各区域的同类文化产业资源按产业链的形式共享这一文化品牌,避免各地之间为“正宗”、“起源地”等文化招牌而无序纷争与相互拆台。
其次是区域内文化资源的整合与互补。要以本地核心文化资源或主导性文化产业为纽带,在时间维度上延伸产业链条,在空间维度上拓展产业内容,提升品级。以乐山市为例,其核心旅游景区还停留在观光型上,游客参与度很低、停留时间很短,所以要引进演艺团队,丰富文化旅游内容;乐山特有的民俗文化还没有进入外来消费者的视野之中,所以要集中本文化经济区内的民俗与民间工艺展示,提高旅客或顾客的体验与参与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角度看,一般说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展示均可形成精品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项目,但分散于各地,单独存在的一个项目很难支撑一个市场,尤其在交通不十分便利的条件下。文化产业注重体验,一个浓郁的文化场景会刺激文化消费。所以,在文化旅游的场景下,增添非物质遗产的现场展示和参与体验,把静态的文化与动态的文化结合起来。
建立资本经营机制
资本运作型的合作是较高层面的区域合作。但不明晰的产权会增加外来投资者的风险,致使其不敢进入或合作的破裂。文化产业里的产权明晰的难点在于对其中的无形文化资产的市场价值评估,还有对以人为传承载体的非物质文化的产权界定。现在自然与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了一个权威的等级参照,即世界级、国家级、省级。这为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提供了一个参照系,但这是从文化价值角度的评价,从产业或经济的角度评价,还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尤其要把各级政府、集体、企业、个人在文化资源上的权利与责任划分界定清楚。现在学术界已经推出了多种评价文化产业资源市场价值的标准与方法,参照使用这些成果能够大幅促进实际工作的科学化程度。在评估的基础上,再按“股权配置、参股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选择具体的合作方案。
跨地区的联合或重组是一种重要的资本运作型的区域合作。出版发行、广电网络、电影院线,跨区域整合后其经营效益和市场占有率实现了1+1>2的整合效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迅速成长为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以上几类文化产业的业态中,经营内容同质性高,经营网络系统是其极其重要的基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这类文化产业推进更大范围与更加紧密的区域整合提供了网络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