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画家画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用画表达内心的呼唤
传承国画传统 守望精神家园




 中国文化报 >  2009-12-1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用画表达内心的呼唤
  山深房幽 138厘米×69厘米
  云出无心 138厘米×69厘米
  布帆无恙挂秋风 34厘米

  如果现在的人要怀旧,那一定是要有理由的,否则,难以为过去的时光留下追忆的空间。

  如果一个30多岁的人要旗帜鲜明地怀古,那一定是要有独到追求的,否则,难以拒绝那形形色色的诱惑。

  如果此人在怀古的同时还能够潜心静气、持之以恒地追摹古人,拿出远离尘嚣的画作,表现其内心呼唤,那简直就不同凡响了。

  怀古堂主薛磊正是这样一个在怀古中追摹古人,用山水画表达内心呼唤的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的他,有多幅油画作品在全国、全军的各种大展中获奖并发表,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他的中国山水画,因为山水画追求的天、地、人合一的自由精神,与他的气质极为契合。

  薛磊的山水画,曼妙高古、宁静淡远,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表达,其间有人物飘然,也有鲜花烂漫,有“春山淡冶而如笑”“冬山惨淡而如睡”,但都已不是静态的风景和孤寂的荒野,而是寄情托志、会然于心的悠然之境,是滋养精神、安命乐道的广袤世界。

  清人刘大櫆曾在《游凌云图记》中有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非山水之能娱人,而知者仁者之心常有寓乎此也”,清代李渔也在《西湖垂钓图赞》中感言:“才情者,人心之山水;山水者,天地之才情”,都说明心中的山水是情感的流露,外在的景物是内心的寄托,画作中的意境是自然与内心相互交融而产生的,薛磊的山水画正拥有这种才情之美。

  从流传至今的浩繁的古代文献中可以发现,山水画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是在于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从唐代的“山水之变”肇始,经宋代的对人生理想与生活品位的追求,到元代山水画的高古荒寒、无人之境,直至明清以降,蜿蜒1000余年,无不直接切入到中国哲学的核心,整合了儒家“兼济天下”与道家“清静无为”两种思想,形成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独到表达方式。对此,薛磊有他自己的认识:

  “现实,永远都是痛苦的,如何在现实生活之外寻找一小块属于自己灵魂的净土?中国山水画提供了一个渠道——它是通向另一个美丽人生的媒介,在山水画带来的不同于现实的另一个精彩完美而又灿烂缤纷的世界里,我们的内心会感到如此的自由、宁静、安详、飘逸、博大……”

  现实中的薛磊,无论是在冗长的会议中还是烦琐的公务里,或是在思想观念的碰撞时,都显得积极、沉静、谦和,然而锋芒难掩,潜在的修养与内心的追求也会如惊鸿般偶现,让人印象深刻。

  世俗生活充满责任担待的紧张和营生劳作的困顿,总难免百般的坎坷与无数的失意。寄情山水境界,舒缓了人的精神,扩展了人的境界,提升了人的品格,在“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之际,在“神采飞扬”“思绪浩荡”之间,灵魂找到安歇之处,身体找到自由之感。虽然薛磊没有离世绝俗之行,却以丹青妙手再现了猿声鸟啼、山光水色,把日常生活升华为审美境界,用艺术的方式把尘世烦恼、人生羁绊,高蹈远引于无形,从中体验到生命的美妙与快乐。

  读薛磊的画,让人感到空灵、清寂、疏阔。他的画笔努力想呈现的是一个心安理得、惬意自在的精神家园,是素心待物、结庐天地的理想世界,其中出入生活、出入自然的传统智慧,能够使人生由晦暗疏远变得澄明亲近。

  郑板桥曾说:“古之善画者,大都以造物为师。天之所生,即吾之所画,总需一块元气团结而成。画到天机流露处,无今无古寸心知。”按照内心的指引,薛磊的画流露出了天机和未来的境界。

  赵红川

  薛磊,字友之、三石、岩,1972年生于四川省成都市,自幼酷爱绘画、书法、篆刻,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现为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师从刘大为、龙瑞、钱来忠、刘德扬、黄越、崔开玺、孙向阳、孙浩等名家,理论指导郑晓幸。

  薛磊的油画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全军各种大展中入选、获奖并发表,如组画《藏北人家》曾获“丁绍光奖”全国美术作品大展银奖,油画《和平岁月里》入选全军第九届美术作品展,素描“战友”系列入选全军写生展,舞美设计作品曾获全军第七届文艺会演舞台美术设计一等奖。2002年,薛磊开始全心投入中国古典山水画的创作和研究,并将书房和画室取名为“怀古堂”,以示对中国文化经典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先贤文人画中体现出的精神的推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