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画家画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评论
  标题导航
用画表达内心的呼唤
传承国画传统 守望精神家园




 中国文化报 >  2009-12-18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传承国画传统 守望精神家园
  秋山渔村 138厘米×69厘米
  东坡诗意画 138厘米×69厘米

  说到中国画的发展,不能不提文人画。文人画是非专业从事绘画的文人、士大夫所作的画,这些画注重表现才情、文士气质和野逸作风,又被称为士大夫画。

  文人画追求的是一种文化境界和人文品格,重水墨轻色彩,重情韵轻形象,强调书法式的一次性,追求画中有诗和象外之意。唐代王维的破墨、晋代王恰的泼墨,可视为文人画之先河,“文人画”一词正式提出则始于北宋苏轼,成于明代董其昌。

  中国画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随着国家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并实施“走出去”战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和建设和谐社会大政方针的推进和推行,中国艺术家赶上了当代中国最佳艺术创作时期。从整体格局来看,中国画正处于繁荣发展时期,相关创作展览活动的数量远远超过过去,各地美术馆建设、美术人才培养、对外文化艺术交流、艺术品市场等方面都呈现活跃状态。

  当前中国画门派较多,大致可归纳为几个派别:一是学院派,讲究技巧的学院派极大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二是现代或后现代派,其画作表现出新潮、抽象的艺术观念;三是传统文化派,以新文人画为代表,推崇养生文化、食色文化;四是精英文化派,以守护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为创作主张。

  虽然派别和风格都表现出多样化趋势,但当代中国画作品本身表现并不乐观。经济发展带来了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当下中国画最大的问题是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质量之高,能够反映时代脉搏和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太少,大量平庸、媚俗的作品充斥其间,浮躁之气甚浓。

  中国画“笔墨等于零”?

  1992年,吴冠中在香港《明报月刊》上发表题为《笔墨等于零》的文章,认为:“笔墨只是奴才,它绝对奴役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和发展……正如未塑造形象的泥巴,其价值等于零。”此文一出,引发了大量有关“零”的争论,比如张仃反驳说这是“革毛笔的命”“笔墨不等于零”,他认为“笔墨即使离开了物象和构成,也不等于零”。

  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区别谈起。中国画是建立在文化境界和人文品格的哲学范畴基础上的绘画,创作构图为散点透视,正如石涛所说的“收尽奇峰打草稿”,它不在乎形似,而在乎神似;西洋画是建立在光和影、明和暗、体和面、色彩、解剖、透视、结构等基础上的画种,构图为焦点透视。这两个画种虽然都属于绘画艺术这一大门类,但二者有本质区别,在绘画材料的运用、绘画语言、表达方式和目的上更是迥然不同,故而无法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就如同白面和石灰无法比较一样。吴冠中之所以说中国画“笔墨等于零”,是因为他一生都致力于“洋为中用”的艺术实践和探索。不论他画什么,使用什么材料和绘画语言,他都是在画一种画——西洋画,因此,当他站在西洋画的角度来看中国画的笔墨,自然就有了“笔墨等于零”的看法。如果从中国画的角度去看西洋画的色彩、构图、结构、透视,那西洋画当然也不符合中国画的人文品格、精神和审美标准。

  中国画的笔墨之争,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个误区,正应了那句歌词“白天不懂夜的黑”。

  山水画的现实审美意义

  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属于精英文化范畴,它从一开始就具有文化精英色彩,正如宋代画家李唐所言:“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我此前所学为油画专业,毕业后一直没有停止过油画创作,作品也曾在全军、全国多个美术展中入选并获奖。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继续油画创作而转向中国古典山水画的研究和创作?

  一是自幼喜爱,多年来山水画一直和我内心世界的某种精神需要相连。在我心中,山水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人理想的精神家园,如果没有这些传承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中华民族无异于失去了一张“世界通行证”。

  二是因为中国山水画与油画的层面不同,境界各异。山水画追求思想自由以及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和精神。

  三是山水画可以抑制内心的浮躁之气。从古代到近代到当代,现实永远存在诸多痛苦,利益、物欲、功利……产生了太多喧嚣。无论你是穷困潦倒还是达官显贵,都希望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一小块自由安静、能安置自己灵魂的净土,这可谓是人的本性。山水画正是可提供心灵净土的一种方式,通过它,人们可通向另一个灿烂缤纷、精彩完美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会感到一种完全不同于现实的自由、宁静、安详、飘逸、博大,这正是中国山水画的魅力。

  薛 磊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