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文化观察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国际综合
  标题导航
在“宅文化”蔓延的背后
电影票价能否再便宜些
世说 新语
大片热映,能带热衍生产品吗




 中国文化报 >  2010-01-28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由网络兴起而渗透社会各方面
在“宅文化”蔓延的背后

  “宅”在当下是个流行词儿,它源于日语“御宅族”,指沉迷于某项事物的人,如沉迷于漫画、游戏、计算机等。“御宅族”一词引进中国后,被人们赋予了“家里蹲”的新含义,每天憋在屋子里不出去社会交往,沉迷于电脑游戏、网络聊天、泡论坛、看动漫等的人,都可以叫“御宅族”。但在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中,“宅”是新型文化的代名词,是一种时髦,做“宅男”“宅女”,有趣、新潮的感觉要远多于另类和压抑。于是,随着“宅”现象的普及,汽车发烧友、茶馆女佣、ACG(动画、漫画、游戏)爱好者等各种另类群体快速流行起来。当然,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及其与传统文化在诸多层面的冲突,也使得“宅”被主流思潮众矢之的。

  从白领到高校

  “宅文化”在蔓延

  小陈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变成“宅女”,但最近一次在网上和朋友聊天讲述自己的生活近况时,她意外地得到了对方4个字的评价“你好宅啊!”“原来我这样就是‘宅女’,不过说得也对,最近我购物多半在是在网上,狂热痴迷电影和动画,书桌上贴满餐厅和超市的外卖电话,甚至还试过一周足不出户……”小陈说,自己不知不觉中生活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小时候这样叫做乖、叫做听话,长大后就变成了‘宅’。”在“宅男”“宅女”聚集的网络社区中,有人这样描述自己变“宅”的过程:“从小就好静,不喜欢人多。独生子女一个,家人不放心我在外边跑,所以经常被关在家里。受家庭环境影响,对亲戚和朋友的感情不是特别强烈,交际圈子小。从中学开始,强迫自己积极与人沟通,完全没成效,受打击以后继续宅。宅的原因就是不想和外人交流。兴趣不一样,聊天也聊不到一起去。然后发现在网上比较轻松,还可以找到有相同爱好的人,习惯性地逃避了现实生活,于是就宅了。”

  随着高校与社会的接轨,“宅文化”开始从白领阶层向高校校园蔓延。现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普遍流行着“宅文化”,上网成为很多大学生课余活动的首选,而网络游戏、校内网、开心网等都是大学生的高点击率网站。一些学生宁愿封闭在自己的世界,也不愿意出门接触户外活动。在一项调查中,近8成受访学生表示,每周在宿舍或在家上网的时间,累计起来差不多达到了40个小时。一位大三学生小张说,现在“宅”的范围早已不仅局限在家中,还包括“宅宿舍”,除了去教室上课外,校园中的“宅男”“宅女”们很少会出宿舍,哪怕去食堂吃饭也大多是带回宿舍;一年下来,同班同学也不见得能说上几句话。

  是“妖魔”还是“潮流”?

  由于许多“御宅族”普遍沉迷于动漫等亚文化之中,并且很少与社会沟通交流,“宅文化”从一开始就受到质疑。然而实际上,在“御宅族”中,也不乏具有创造性的精英。“宅文化”究竟是“妖魔”还是“潮流”?对此,有专家指出,对待这一新现象,既不能妖魔化,更不能渲染夸张成一种潮流、品位,两个极端都是对青少年发展不负责任的表现。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王建新教授认为,中国“宅文化”的出现是中国个人化消费社会的一种象征,把“宅文化”简单地看成传统文化的对立面并不合适。“御宅族”希望拥有独立思维和行为,具有引领时尚潮流的作用。随着消费文化的提高,中国人在私人空间的建构方面也会不断前进,“宅男”“宅女”的现象就会普遍起来。实际上,他们的许多想法和行为都基于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只要引导得当,会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周宁说,“宅”是典型的现代化的产物,从现代化开始后,人类就越来越“宅”了。在口耳交流的时代,人类过着集体生活,社会化生活是主要形式;印刷术出现后,人类开始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独立化、个性化成为持续发展的方向;网络普及后,人类生活从没像现在这样发生如此大的改变,现在如此多的人乐于接受“宅”,说明它有其合理的一面,这是现代化注重个人生活和个人价值的积极表现。同时,周宁也表示,什么事都不能过度,“宅”也是如此。“虚拟总归离不开现实,有的人却分不清两者而陷入极端。这种极端可能会使人类的社会集体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作为群居动物长久以来形成的生活方式正在被颠覆,因此它必然将造成一些社会病,如抑郁、消沉、暴躁等,带来社会伦理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文明病在‘宅’上达到了极致。”也有心理学家分析,当一些人的欲求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时,“宅”就成为一种输出压力的方式,而网络、物流等新技术爆炸式发展,无疑也为此推波助澜。

  从“宅文化”到“宅经济”

  随着“宅文化”的兴起以及人们收入的提高,各种与“宅文化”相关的产业也高速发展。有专家认为,近年来,全球网络产业的发展如此之快,也是“宅文化”推动的效果。

  王建新认为,所谓“宅文化”是在现代政治经济形势下,以消费文化的一定发展水平为前提而出现的新文化现象。这个亚文化载体主要是“80后”“90后”,但也不乏一些中年人的参与;年轻人一般主攻ACG等项目,中年人则把精力和金钱用在音响、汽车等个人消费行为方面。在这方面,中国南方发展非常快,相关社群、各种活动都已经形成规模,并吸引了日本及我国港台地区的企业投资。

  网络无疑是“宅经济”的主要集中地,众多“御宅族”早已吸引了商家们的注意。网上娱乐、网上银行、网上购物、网上交易、网上订餐……人们无须迈出家门,就能兼顾生活、娱乐和工作,有人形象地将时下这类依赖互联网解决各种生活服务需求的人群称为“网活族”,这一群体更习惯利用互联网寻找合适的商家来为自己提供服务。而随着“宅文化”在年轻人中的流行,“网活族”也日益壮大。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国内生活服务网站覆盖超过6成的网民,他们中有超过60%的用户每周至少访问一次生活服务网站,餐饮、旅游、购物、房产、家政、交友等日常生活信息较受关注。而目前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16亿,这意味着“网活族”已经超过2亿。“网活族”的壮大,悄然之间也改变了不少商家的运作模式,越来越多的商家将自己的信息发布到网上,期待吸引更多“网活族”的光顾。电子商务专家梁春晓认为,“网活族”的壮大必然带动生活服务商家经营模式的转变,毕竟2亿多的消费群体谁都无法忽视。

  眼下,“宅经济”更有从以网购为主的线上经济走向线下实体店铺的趋势。据上海首家“女仆咖啡屋”的店主施先生介绍,日本秋叶原10年前就开始流行女仆咖啡屋,但这在上海还是第一家。厌倦了其他地方同质化的服务,不少学生、白领和动漫爱好者都会慕名来捧场,周末全部爆满,其中7成以上都是男性。施先生相信,风靡一时的日本动漫陪伴了“80”“90”一代人的成长,随着他们逐渐走上社会、具备独立经济能力,专门面向“宅”的商业市场也将日渐主流;同时,社会各界对这类文化和商业模式也正不断接受,理解和包容将远大于负面抵触。据他了解,已有同行也开始打算开女仆主题店。看来,活跃于网络的“宅文化”也将在现实商业中落地开花。

  王 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