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晚,北京地质礼堂外,进场的观众手上拿着一张写有“《茶馆》彩排演出”字样的门票。由于这是一场不公开售票的演出,观众多是演职人员的亲朋好友,也并没有任何宣传册页和节目介绍。但大家毕竟是熟悉《茶馆》的,抱着欣赏传统经典复排的心理来看演出,总不会错。
音乐响起,灯光亮起,全剧的第一幕就把观众“雷”到了。一个个20多岁、穿着现代服装的年轻人冲上舞台,将一面残破的墙壁拆得七零八碎。在颇为动感的音乐声中,来回奔波的年轻人有的摔倒,有的力竭,有的又将拆下来的砖块重新砌上去。场下出现了嘀咕,很多人重新从兜中掏出门票,查看上面的剧目信息,怀疑进错了剧场。后排一个观众小声地说:“这和《茶馆》八竿子也打不着啊。”
跑上跑下的演员逐渐发生了变化,有的穿上了长袍马褂,有的挑起了菜篮扁担,背景音乐也开始响起慌乱的枪炮声,时光随着演员的穿梭逐渐过渡到观众所等待的那个年代。一段具有“解构”意义的呈现让这一出“新”《茶馆》显现出不一样的亮点。而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挑起全剧大梁的演员队伍。双手拢在袖中的王利发出来了,还是那样安分守己、唯唯诺诺的样子,却是一个面相清瘦的年轻人。唐铁嘴、松二爷、常四爷、刘麻子也是清一色的年轻面孔。这让这出经典老戏焕发了新鲜朝气。据悉,此次18人的演出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也不过30岁,这些“80后”的年轻演员都是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表演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生。“《茶馆》是我们每一个学表演的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不知道演过多少次了,而此次参与新版《茶馆》的排演却和以前完全不同。”一位演员告诉记者。
据悉,此次新版《茶馆》由林兆华戏剧工作室出品,北京人艺导演、美术设计师易立明担纲导演。作品从去年11月开始排演,此次是首次公开亮相。在剧情上,主创秉承了原著的语言风格和艺术传统,传承了原著的时代特色和批判色彩。同时,作品在许多细节处理和风格化展现上都表现了其别具一格的个性。如在幕与幕之间加入了两位讲述人,将《茶馆》原著剧本中生动的舞台提示和环境描述直接通过讲述人之口讲了出来,这使观众很快进入剧情,融入剧情描述的时代语境之中。同时,一些有意义的道具的添加为人物增添了趣味。招摇撞骗的唐铁嘴被配上了一辆随着时代不断更新的专车,爱放豪言的秦仲义则多了一个道具——扩音喇叭。在全剧结尾,人们所熟悉的撒纸钱的经典场景也被加以改造:场灯暗下,三件棉袄被并排吊起,宣示着一个旧的时代的终结。随即舞台上大雪纷飞,所有演员依次出场撒纸钱,使结尾更具悲情色彩。
导演易立明在演出结束后谦虚地向观众致谢。该剧有望在年内公演。
本报记者 成 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