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理论·时评
  标题导航
让中国元素激活文化创新
重要的创作课题与有益的启示
跨文化传播下的中国元素
锻造中国元素
真诚关注需适度表达




 中国文化报 >  2010-01-29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锻造中国元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类面临许多共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构成了人类文化的重要方面,需要全世界各民族来共同解决,诸如生态、资源、人口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民族的利益连在一起,人们开始从人类整体考虑问题,开始出现了相应的文化理念与价值取向,例如全球意识、对话与合作等。但是,文化的竞争与冲突依然存在。

  辩证地看,经济全球化既有可能使民族、国家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变小,也有可能使已有的差距变大;既有可能使世界文化走向同质化,也有可能在文化博弈及利益多元化的推动下,使文化发展的多样化有了更为牢固的基础。全球化内在的实质是人类不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准则在不断碰撞、冲突和融合中逐步在承认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的过程。现在,全球化已然渗透到了文化领域之中,有别于传统的人类文化发展范式,开始展现出新范式的雏形。这种新范式至少有两个基本构成部分,一是文化生产的市场化;二是文化交流的贸易化。人们普遍担忧的文化同质化问题,正在通过政府间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共同努力,转化为所谓“多元共存”的政策行动。与此同时,文化的冲突和竞争却前所未有的频繁和激烈。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化影响下的国际文化发展新趋势,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的道路。

  鉴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文化融合与竞争的并存局面,我们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时既不能过分强调多元,也不能过分强调趋同。过分强调保存固有的文化,无视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往与影响,结果自然是束缚了本民族文化的进步。

  实际上,每种文化都有其历史局限性,每种文化形态都应当自觉地将自身文化与外来文化放在同等水平上进行比较,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问题的另一面: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为它们实行文化霸权找到了理由,也为其文化理念与价值观念的传播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后盾和技术支持。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以西方文化和体制为范本,努力完成对自己世界观与文化理念的重建。美国人类学家基辛认为:这种努力是极端困难的,因为这种转变成为可能,就会失去人类的多样性。

  当今世界文化的趋同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同地域的人越来越爱穿相同牌子的衣服、住相同风格的房子、用相同的交通工具甚至爱吃相同的快餐……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挖掘本土文化的个性、光大“中国元素”值得深思。

  作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组成部分,“中国元素”代表的是全球化大潮中的“中国形象”,它包孕着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与现代、物性与神性,它容纳了中国文化形态的自然与人文、日常与信仰。启蒙主义时代,世界上流行的“中国元素”是瓷器、茶叶、丝绸和“礼”性;接下来的100多年里,世界上流行的“中国元素”是辫子、小脚、烟枪和贫弱;新中国成立的60年间,世界上流行的“中国元素”是中餐、功夫、中国印、和谐世界……在信息全球化时代,文化碰撞异乎寻常的激烈,文化的交融也异乎寻常的宽泛,“中国元素”将为中国文化承担起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时代使命。

  中国作为新兴的市场化国家,虽然有五千年的悠久文明,但是在全球化影响下也难免遭受外来强势文化的侵蚀。要在全球共享的一体化经济趋势中脱颖而出,找到一块自己的立足之地,更需要将我国独特的、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发扬光大,锻造文化的“中国元素”是一条捷径却非坦途。

  为了发展和壮大自己,我们既要继承传统,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也要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当前,我们既要防止国内某些人为了获得国际奖项而迎合西方的“东方主义”,有意无意间丑化中国形象,也要防止国外某些人为了各种政治目的而肆意歪曲和损毁中国形象。为了在新形势下继续保持我们的文化优势,必须从两个方面下手:一是在微观层面,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提升文化产业层次;二是在宏观层面上,通过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先进文化、引领中国形象等,提升民族文化的国际地位,最终实现新时期、新环境下的中华民族崭新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立。

  没有文化的开放与融入,要使中国经济完全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中来是不可能的。文化上既要保持传统的延续性,又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都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即见成效,要求我们实施细致的实践策略。

  傅守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