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日,在车厢里见到一排排白花花的大腿,让搭地铁的广州市民大惊失色!
没错。日前,广州2号线地铁遭遇14位白领男女秘密潜入,在迅速脱掉长裤后若无其事地乘车、看报、发呆,当事前邀约的媒体上前访问时,他们便开始解释“全球变暖天太热”“低碳脱裤真洒脱”之类的活动宗旨。
近几年,地铁这个公共空间似乎成了各路潮流人物个性行为表达的最佳场所。然而,广州地铁上的这一幕并不是一个让人欣然接受的“环保秀”。首先,这些以短裤“保底”的男女虽谈不上有伤风化,但的确是有碍观瞻,上身“雍容”,下身“惨淡”,一眼望去,让人惊呼“进了澡堂更衣室,还男女不分”。众所周知,“衣冠不整者不得乘车”已经写入了绝大多数城市的地铁乘客守则中。在购票产生的契约关系下,任何乘客都有遵守这一个协议的义务,从而使其他乘客享受到“免于视觉过度冲击”的权利。更何况这种集体行为将会招致更大范围的围观,引起正常秩序的破坏。因此,即使在其发源地美国纽约市,“地铁不穿裤”活动还是会经常招致警察的干涉。
此外,更多的质疑是,这个活动究竟与宣传低碳环保有何相干?活动的组织者会反驳说,其活动目的就在于此,而且这条新闻被网络大量转载,并登上门户网站的点击榜,足见其所受的广泛关注。但媒介的巨大传播效力却并不意味着事件本身说服力的提高,当大多数的受众认为“脱裤”的宣传方式是他们不可能仿效,甚至是极为厌恶的时候,他们可能转而对“低碳”这一概念本身进行怀疑。正如在海量的回复中绝大多数是嘲弄和谩骂,其关注点根本不在其宣扬的理念本身,甚至认为“低碳生活”就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们在赶时髦。
可怕的是,这种误解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当一个关涉全体民众利益的议题被某个社会群体以不适当的方式表达,而又不能被其他群体接受时,这一议题极有可能沦为“与我无关”的“他人的游戏”。正如解决“全球变暖”本应是政治中立的,但它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保守派与自由派分野的标志,究其缘由,除了背后经济利益的纠葛,或多或少也源于那种精英化、偏执式的话题操作。而在不久前结束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发达国家那种居高临下,“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也成为造成会议立场分化的原因之一。
我们不能过于苛责广州地铁的这些青年男女,他们毕竟意识到了气候问题,而且谁又规定环保必须以沉重的方式表达呢?但是,全球变暖毕竟是一个让人没有丝毫气力快活的话题,倘若希望媒体关注,我们还是希望参与者拿出一点点的真诚,至少不应出现如下的对话——记者问:“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来参加此次的活动呢?” 回答:“好玩啊!而且说不定我还会一脱成名。”
刘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