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采风/副刊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纪事/副刊
  标题导航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
戏出年画·之二
嘎拉声中迎新年
我的“老虎”趣事
风抚摸着我的头发
我庆幸嫁给了萧乾
用一生守望心灵的麦田
让心回家




 中国文化报 >  2010-02-0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嘎拉声中迎新年

  郭 利

  年年过年,包饺子放鞭炮看春节晚会,大同小异,了无新意。唯有10岁那年去外祖父家过的那一次春节,始终在我的记忆里鲜活而生动,经久难忘。

  外祖父是满族正白旗人,家住在东北已经为数不多的满族聚居区。从满族入主中原开始,300年中很多满族的习俗都已汉化,唯一不同的,也是让我最感新奇的是在除夕之夜,满族女子会聚在一起玩一种名叫“嘎拉哈”的游戏,成为过年独特的美丽风景。

  所谓的“嘎拉哈”是满语的音译,实际也就是兽类动物的膝盖骨。最好的是羊的“嘎拉哈”,小巧轻盈精致,容易抓起。但羊骨比较少见,一般的满族人家常用的都是猪骨或者牛骨,看上去很笨拙,玩起来需要比较高的技巧。它们一共有4个不同的面,分别被叫做肚儿、壳儿、烝儿、轮儿,

  玩的时候以4个子儿为一副,配上一个口袋。游戏规则很简单,先将这4个子儿随意摆放,然后抛起口袋,抓起两个或两个以上形状一样的,再接住口袋。根据抓起嘎拉哈的形状不同,得的分数也不同。再抛起口袋,将嘎拉哈放下,同时碰地上原有的嘎拉哈,使它们的形状变化,更容易寻找自己下次抓的对象。

  这游戏简单易学,而且不受时间、场地、人数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玩。人多固然热闹有趣,人少也一样兴味盎然。我很快就跟姐妹们学会了玩嘎拉哈,吃完年夜饭后我们六七个女孩子就在炕上玩了起来,你争我夺,十分开心。我们手小,常常抓不住大而硬的嘎拉哈,每次最多只能抓起两个。不一会儿大娘、婶婶、姑姑们忙完了,也在旁边摆开了“战场”。她们的水平技术可比我们高多了,那些不同形状的嘎拉哈在她们的手下似乎极为驯服,抛起口袋,抓起嘎拉哈,接住落下的口袋,再抛起口袋,放下嘎拉哈,整套动作一气呵成、连贯自如,极为潇洒优美,让小小的我在旁边都看傻了。

  外祖父跟我们说,这嘎拉哈的游戏来源已久,据说在好几百年前满族还叫“女真”的时代,每年除夕夜男人都要外出打猎,并以获取的动物膝盖骨数量多少,来判定强悍与勇敢。而这些代表荣誉的膝盖骨就成了“嘎拉哈”,慢慢演变成女人们的战争与游戏。打猎磨练勇气和力量,抓嘎拉哈锻炼腕力和灵巧度,满族无论男女,都是热烈奔放的。只是后来男人们没有机会再打猎,只有女人们抓嘎拉哈迎接新年了。外祖父讲得神采飞扬,我听得悠然神往。

  嘎拉哈的哗哗声此起彼伏,与女人们的欢笑声相交在一起,在灯火映红的除夕夜中显得那么热闹温馨。就在这不成曲调、粗粝豪放的嘎拉哈的响声中,新的一年来到了。一种古老的游戏传承了一个北方民族的文化,寄托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