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环球周末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第3版
环球周末
  标题导航
一声俺娘泪潸然
柏林电影节中国味何来
我在台湾交流蓝印花布技艺
外国政要虎年贺词有“蹊跷”




 中国文化报 >  2010-02-2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声俺娘泪潸然
——随“非遗”大展赴宝岛二三事
  台湾观众在“非遗”大展布老虎展区流连忘返。本报记者 张小兰 摄
  文化部副部长赵少华(右二)与台湾“文建会”副主委张誉腾(右三)等在台湾参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南通蓝印花布展位。本报记者 张小兰 摄

  张建旺

  编者按:回眸2009年岁末在台湾举办的“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非遗”传承人一方面让台湾同胞感受到了中华“非遗”的魅力,另一方面也被台湾同胞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一片深情所感动。本报在此特选登两位随展人员的文章,从中可以品味这次大展的更多滋味。

  2009年岁末隆冬,一股南下的“春风”,刮进了台湾同胞的心怀——这就是由大陆中华文化联谊会主办的第一届“根与魂——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这可是两岸文化交流史上规模空前的一项盛举。兴致勃勃的同胞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一拨拨青壮年看了又来……故国文化的根,牵动了万千同胞的故土情结。自2009年11月7日至12月20日,台北、台中的展场内外,上演了太多的动人故事。

  见到“老虎”想起娘

  赴台大展的头一站是台北“国父纪念馆”,迁台老人时常在这里聚会。消息传出,年届八九十岁的离乡游子们纷纷前来参观,他们有的步履蹒跚、拄着拐杖,还有的坐着轮椅。

  第二展场入口,是山西布老虎展区。形形色色、大大小小上百只布老虎吸引了众人观赏合影。许多老人在这里久久驻足,已经发颤的老手伸出指点着,已经昏花的双眼凑近凝视着,嚅动的嘴时不时像孩童一样笑起来。一位自称老家在河南商丘的老人,激动地刚说了声“小时候俺娘缝的布老虎就这个样儿”,眼眶里便已噙满泪水。临走时,他双颊潮红,说了这么一段话:“见到老虎想起娘,想起老家。好啊,大陆把这个当成文化带到台湾展览,谁见了谁想家。前些年回河南一看,那变化大了去啦。还免去了交皇粮(农业税)!好啊,好!共产党搞得不孬!”

  大陆布老虎制作源远流长,勾起众多在台老人的乡情和心结。“根与魂”在台中展出时,一对中年夫妻把布老虎当做“救命药”来买。原来,他们的山东在台老父,久卧病榻,家人知道他来日无多,想尽办法逗老人开心。他们寻到展会,想买“家乡物件儿”,一眼认定了一对“好运虎”,付了订金,焦急地等到撤展那天匆匆来取。夫妻俩说:“这下老爹能开心几天了,说不定病情还会有起色呢。”

  春华秋实会有时

  “根与魂”在台中展出10天,牵动了万千少年的心。幼儿园阿姨拉来一群群“小毛头”,正在读书的青少年学子排队涌入展场。每一双年幼的、年少的眼睛,都闪动着万千的不解和惊奇。面对数十项祖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项目,这些在宝岛出生成长、与祖国隔绝的第三、第四代,心里充满太多的疑问和渴望。泰山皮影传承老人“一人一台戏、浑身十不闲”的精彩表演,令青少年们发出爽朗的大笑;目睹内蒙古剪纸大娘那一剪剪铰出的飞禽走兽,他们惊叫阵阵;看到古法造纸传承人双手从水池里托起张张毛边老纸,学子们一个个张大了嘴。在这里,年青一代看到了他们平生还不曾见过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见证了祖国先民的勤劳智慧,也令他们渴望“跟爸爸妈妈到大陆去看看”。

  明台高中,是一所建校百年、誉满台湾的私立中学。校董林芳英女士、校长林垂义先生得知“根与魂”大展到台中,当即决定停课半日,率领百多名师生,分乘两辆大轿车,浩浩荡荡前来参观。同学们听讲时鸦雀无声,会心时鼓掌大笑。为表达对“非遗”艺人的敬重,参观第二天,林校长专程给大陆“非遗”传承人送来了台湾名点“太阳饼”。

  展厅里,台湾青少年散发出的逼人英气,令人怦然心动。承载着文化交流重任的这次“非遗”大展,最成功之处,莫过于把祖国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了海峡对岸万千青少年的心灵深处。春华秋实,必定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依依惜别的深情

  20天的展出,台湾同胞对祖国传统文化表现出的一往情深,令我们有些始料不及,许多观众连续数天前来参观。

  前些年活跃在台湾政坛上的陈履安先生,70多年前出生在四川,如今依然精神矍铄,步履稳健。他三次参观大展,第一趟携夫人前来,兴致勃勃,赞不绝口;第二趟带来成箱甜点,慰问每位展出项目的传承人;第三趟再访,为的是再听一曲古琴,看一场南京云锦织造。祖国情怀尽在这位炎黄子孙满脸笑靥之中。

  台北某建筑公司的普通工人张先生,是一位祖籍湖北的第二代在台人士,对祖国传统文化颇有一股执著的热情。因为得知展览消息较晚,当他匆匆赶到展场时,已是台北展出的最后半天,结果观兴未尽,惆怅而去。谁能想到,就在“根与魂”转展台中的第二天上午,张先生竟从台北新店市倒了三次车、辗转百多公里,特地赶到台中展场。一看就是大半天,他傍晚搭乘高铁赶回台北,次日还要上班。张先生第三次光临展览,是专门请了年假前来。展出最后一天的中午,他第四次出现在展场,还带了一小包自制手工作品——草编虫艺给“非遗”艺人们品赏。那质朴的表情、亲切的话语,活脱脱一个“自家人”。

  台中东海大学教职工杨永智,头一天只身来到展场,连连叹息,后悔没带女儿来。星期六,父女俩手拉手出现在展场上。十几岁的少女,走到每位传承人面前,都亲切地喊上一声“爷爷”“叔叔”“阿姨”……展览最后一天下午撤展时,杨永智作为最后一名观众,恋恋不舍地离开展场。那频频回眸的眼睛里,流溢着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无限深情。

  (本文作者为山西长治市锦绣坊厂长)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