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实习记者 宋佳烜
“王全安柏林电影节再擒银熊!”柏林电影节获奖名单刚一出炉,国内媒体争相报道了这一消息。至此,中国电影人2010年的柏林电影节之旅似乎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此前国内报刊网站上关于“柏林电影节洋溢浓浓中国味”的说法似乎也得到了最好的印证。其实,国内媒体如此积极关注本届柏林电影节,原因很简单:中国演员入选评审团、两大导演入选主竞赛单元、多部影片参加展映……这一切足够国人兴奋一阵子了。然而,一向偏好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的德国媒体真的改观了吗,我们真的在柏林受到了这般礼遇和重视吗?记者不禁好奇地将目光投向德国媒体。
说柏林电影节上的中国电影人,最绕不过去的莫过于张艺谋。国人心目中在世界影坛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张导带着《三枪》奔赴柏林,虽然《三枪》在国内遭遇骂声不断,却仍被定为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电影,国内媒体自然也为自家导演开心,还对电影节主席迪特·科斯里克力挺张艺谋走商业片路线进行了大量报道。然而,翻看了电影节期间各大网站的报道,除了简单的消息报道和影片介绍,记者实在看不出什么关注的迹象。及至《三枪》首映当天,不少记者还没等片子放完就提前离席。放映结束后,综合各家媒体的评分,柏林电影节的场刊《Screen》给出1.8分的低分,这个低分记录直至电影节闭幕前夕才因另一部德国电影收获1.5分方才被打破。本想以“柏林电影节大腕众多,德国无暇顾及每一位大师”自我安慰一番,可反观被软禁在瑞士无法出席电影节的波兰斯基,差距那叫一个明显。“没有波兰斯基的柏林电影节”“波兰斯基是柏林电影节的头号明星”等评论随处可见。
相比同样捧得银熊的波兰斯基,对于令中国电影界欣喜万分的王全安擒获银熊的消息,德国媒体也是反应平平。中国媒体眼中,王全安是又一位在柏林电影节两次获奖的中国导演,但德国最大的时事文化生活杂志《明星》的网站在影片首映后的评价却是:作为电影节的开幕影片,这部电影太平淡了。德国媒体认为,影片中“买菜”“做菜”“吃饭”这几个反复交替的场景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对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欧美人来说,不容易找到共鸣。还有一些记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片中展现的老上海风情太过刻意,不符合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
说罢导演说演员。继巩俐之后,余男成为第二个担任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的中国女演员,这对于国内电影界可说是又一次突破。国内媒体对余男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表现一片赞赏:国际化的打扮、流利的英文、大方的表现。然而,在德国媒体上——无论是纸媒还是网络媒体,却鲜少有对这位东方佳丽的报道。倒是《明星》网站上一个品评柏林电影节上明星装扮的栏目中,余男拔得头筹——颁奖礼上的余男,“苍白的妆容和紧紧梳到脑后的发型,使得她看起来像个妖怪”。更有网调显示,60%的德国网友认为余男的这一装扮奇怪雷人。
伴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繁荣,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电影人和电影作品,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导演和演员开始走出国门,在国际影坛上一展风采。然而,面对这样的良好势头,我们更应该冷静地看待中国影视行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过度渲染和勉强拼凑的正面报道对于成长中的中国电影不一定有好处。不可否认历史文化是一个丰富的素材仓库;执著于自己的传统文化并希望其为国际社会接受和赞赏也是人之常情;纵观《红高粱》、《活着》、《喜宴》、《图雅的婚事》,貌似也都是因其特有的中国文化色彩才得以在国际影坛受到追捧。然而,正如《团圆》在柏林遭遇的理解危机一样,我们这种对中华文化的过度依赖也令中国电影缺乏一种可以跨越文化鸿沟的能力。《阿凡达》与《孔子》的正面较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面对品位日益提高,对电影也越来越挑剔的观众,只有那些有文化特色而无文化障碍的作品才能得到最多的关注,才能让中国味香飘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