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张梦
无论是盗墓题材小说占据图书市场越来越多的利润空间,还是由“曹操墓”挖掘引发开发再度升温,近年来中国“墓陵热”着实火了一把。利益驱动之下,旧时被称为盗墓的行当正在“产业化”的道路上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司法监管却并未到位。
面对出土时已是断壁残垣的“曹操墓”,有人在辨别真假上大打口水仗,有人在旅游收益上精打小算盘,然而却无人拷问盗墓热背后司法监管和惩凶除恶的不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在3月12日讨论“两高”报告时,文物保护业界人士提出,目前10万盗墓大军的“产业化”已经形成诸多黑恶势力,强烈呼吁司法监管要真正做到有效保护文物。
盗墓产业充斥“无间盗”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宋镇豪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盗墓者往往在全国各地流窜,一个案子涉及到很多省份,有的盗墓者甚至是受命于国外。司法方面需要加强人力和财力投入。
“最为痛心的是,盗墓形成产业跟司法界的害群之马不无关系。”宋镇豪说,“有些公安、司法人员本身就参与盗墓。比如山西晋侯墓,西周时期非常高档次的诸侯墓,被盗的时候就有公安人员参与,以执行公务的名义去挖;后来被抓到,却仅判一年有期徒刑。”
还有一种现象,公安机关收缴来的文物不返还却公开出售。宋镇豪说,山东枣庄小邾国出土的很多铜器被盗,司法机关在收缴以后并未归还当地,最后却由某省级博物馆出钱买去。青海省马家窑文化彩陶流失物品追回以后,有的被占为私有,有的出现在古玩市场。
距无墓可盗还有多远?
据有关方面统计,近年来中国流散到40多个国家大型博物馆的文物高达160万件。
宋镇豪说,盗墓集团的架构中,最高的称为“掌眼”,下面的称为“支锅”,再下面是“下苦”,还有专司偷运的人员,完全是黑恶势力。头天挖的文物,3天以后就能到达香港文物市场。
“文物被破坏了就不可能再生,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宋镇豪建议国家设立系统的打击盗墓的机制,司法执行力和队伍建设方面亟待加强。
宋镇豪说,对安阳的“曹操墓”,多数人都关注到底墓主是谁,我们关注和感到痛心的却是这个墓是近年被盗的,里面多少历史信息和遗存被流传出去了,甚至早就转移海外了。
有人说,“曹操”被文物工作者发掘出来时,一定不知道他的随身物品恐怕早就“移民”了。面对祖宗遗物集体“移民”时,是否要问一句:文物一去不复返,离无墓可盗还远吗?(据中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