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深度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人 物
  标题导航
文化之花如何遍开龙江大地
黑龙江文化人的四个意识




 中国文化报 >  2010-03-1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之花如何遍开龙江大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黑龙江经验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届创新秧歌大赛比赛现场。图为哈尔滨市香坊区丁香艺术团、尚志幼儿园教师秧歌队表演健身秧歌。   本报记者 焦 雯 摄
  第三届中国哈尔滨朝鲜族民俗文化节闭幕式演出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朝鲜民族艺术馆创作的舞蹈《大长今》
  黑龙江省双城市永胜乡综合文化站外景
  齐齐哈尔市老莱镇综合文化站,孩子们在多功能厅学习美术
  绥化市庆安县丰收乡综合文化站图书室
  黑河市嫩江县“嫩江之夏”音乐会受到百姓的欢迎

  本报记者 焦 雯

  翻开2009年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总结报告,这样一组数字映入眼帘:481个已建成的乡镇综合文化站,81台流动服务车;187万人次的流通读者,189万人次的文化共享工程服务用户;全年1万多场大大小小有组织的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年参与人数达1000万……或许与一些经济强省相比,这样的数字并不能令人咂舌,但对于地处北部边陲、半年冰封、经济仍欠发达的黑龙江来说,已然可以称得上是奇迹。

  如何寻找、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如何应对高寒地带的恶劣天气,按时按量完成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任务?如何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长年累月的冰天雪地中,去燃起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如何使得有限的文化资源被最大限度地传播、共享?日前,记者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这一系列问题,走访了黑龙江省文化厅。

  抓政策

  ——将文化建设纳入“大盘子”

  应该说,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上,黑龙江其实走在先知先觉的行列中。早在2006年年初全国尚未大规模开展乡镇文化站建设之时,黑龙江省文化厅便积极协同省财政厅,对当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并制定印发了详尽的《黑龙江省新农村试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由此被纳入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大盘子之中。2006年至2007年,在财政经费紧张的大背景下,黑龙江共建设试点乡镇综合文化站113个,为后来在全省铺开的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08年起,乡镇文化站建设转为国家大规模建设,黑龙江省共有737个乡镇被列入规划,截止2009年年末,已有481个乡镇文化站建成,建设总规模179179平方米,总投资18590万元,从中央到省、地市等的各级配套资金目前已全部拨付到位,这些文化站今年春天就将陆续投入使用。

  在2010年黑龙江省委常委会的工作要点中,“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和文化队伍建设”,被放在“着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条目中的首要位置。同样,在《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黑龙江省“十一五”期间建设边疆文化大省规划纲要》、《黑龙江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2008年7月,时任黑龙江省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衣俊卿曾亲自挂帅,组织文化、广电等部门共同研究,以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这份文件对于公共财政在公共文化上的投入比例、文化设施建设标准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特别是针对个别地方党政领导对文化工作不予重视、不予落实的问题,文件提出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和考核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

  “应该说这份文件对于推动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引导和保障作用,有效解决了基层文化建设中的资金、人员等许多根本性问题,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分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黑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宋宏伟说。

  抓投入

  ——群文活动社会办

  政策有了,但要真正落实,还得看资金能否到位。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本身即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物资的大投入为前提。在此方面,黑龙江文化人动了不少脑筋。

  首先便是争取财政收入,2008年,黑龙江省文化厅共向国家争取到价值45234万元的项目、资金和设备等。这一年的省级专项文化经费也比上年提高了57.8%,还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据统计,“十一五”以来,黑龙江文化事业费平均每年以15.47%的速度增加,省级专项经费则保持在50%左右的年增幅。

  为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文化部、财政部实施流动舞台车工程的基础上,2009年,黑龙江省筹集了专项资金700万元,为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另外配备了23台流动舞台车。目前,黑龙江省共有56台流动舞台车,每个县、每个县级以上艺术院团都拥有了自己的“流动舞台”,文化下乡更加便利了,“院团和老百姓都特别欢迎”。

  多渠道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是另一条路。黑龙江省文化部门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还结合市场化手段,集聚多方力量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比如省京剧院的扩建,财政只投入了137万元,争取到的社会资金有5000万元,算起来政府的投入不大,但国有资产的面积由此增加了4500平方米;省歌舞剧院新建院舍,财政投入800万元,因为与社会力量合作建设,现在使得国有资产已经增值至亿元以上。”黑龙江省文化厅计财处处长王兵说。

  在举办群众文化活动方面,社会力量的作用也在逐步得到凸显。“现在我们各市县的群众文化活动,不仅仅是由文化部门在组织,更多时候是由市、县党委、政府牵头,当地各个部门和单位包括企业轮流组织,许多活动有企业冠名进行赞助,可以说已经形成了群文活动社会办的局面。”黑龙江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李春盛告诉记者。

  在2009年9月召开的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衣俊卿表示,社会力量的参与,使得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坚持了主渠道,又增添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抓推进

  ——责任、措施落到实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系统庞大、头绪众多,如何理清思路、稳步推进各项工作,成为摆在文化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抓住重点文化工程,将其作为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在质量、规模上求实效,这是黑龙江省文化厅在实践中摸索出的经验。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艺精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均是黑龙江省目前着力推进的文化重点工程。这其中,又以前两者的推进为重中之重。

  从许多细节可以看出,黑龙江的“抓推进”并非仅仅停留在文件的层面。

  由于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了地方工作的考核标准,黑龙江各个县市在乡镇文化站、文化共享工程等建设上的热情空前高涨。许多地方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然不断提高对文化建设的投入比例,并对一些重点项目、重大活动筹措专款,如贫困县拜泉即做到了文化投入不低于年财政收入的1%,“即使是自筹资金,‘砍树’卖钱,也要在16个乡、186个村建起文化站、室,这就是拜泉精神。”宋宏伟说。

  此外,为使乡镇综合文化站达到应有的规模,并能够可持续地利用,黑龙江省文化厅特地聘请专家,设计制作了8套文化站建设方案,供各基层县乡免费使用。2009年3月,黑龙江省文化厅又特别印发了《2009年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督办工作方案》,采用省文化厅重点抽查,地市文化局逐个项目检查的方式,对乡镇文化站的建设进行监督。许多地方还将任务、责任落实到了部门、人头上,同时积极落实重点文化工程配套资金和措施保障。

  每一年,黑龙江省委宣传部与黑龙江省文化厅都联合表彰年度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工作做得较好的地市、单位。2009年度有26个市、县荣获了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工作奖,23个地方党委宣传部、文化局荣获群众文化活动创新服务奖。“不光是发文表彰,还有奖金,这个奖在每年全省宣传部长会议和文化工作会议上颁发,级别也是比较高的。”黑龙江省文化厅社文处处长李辽昌说,在黑龙江许多地方都以能得到此奖为荣,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群众文化活动遍布城乡、四季不断、群众广泛参与、特色品牌活动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

  记者采访期间,正遇到哈尔滨市创新秧歌大赛举行。原汁原味的传统大秧歌、节奏明快活泼的新式健身秧歌,以及吸收了民间舞风的创新秧歌,多姿多彩;参赛人员从城里社区的普通居民,到郊县村镇的老大娘、老大爷,再到幼儿园的年轻教师,均是其乐融融。尽管许多秧歌队员的动作并不标准,但在寒意逼人的露天广场,观者还是很容易被他们身上洋溢出的热情和欢乐所感染。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李辽昌的说法。

  抓服务

  ——创新服务普惠于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最终还是要体现在“服务”二字上。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始终贯穿其中。

  除为服务社会大局所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服务,如围绕重大节庆、重要纪念活动推出的各种文化活动外,黑龙江各级公共文化场馆均针对群众的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形式。

  “省级公共图书馆不只是一座大型城市图书馆,它是全省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龙头和中心馆,必须成为全省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中心、服务中心,以自身的先进性、科技性建设引领和带动全省图书馆事业协调发展。”这是黑龙江省图书馆馆长高文华对工作的构想。

  大到构建全省资源共享的服务体系,牵头购买可供全省县级图书馆共享的大量数字资源,创建开放首家省级版本图书馆(即与省新闻出版局签订协议,将全省所有出版单位出版的图书、期刊、报纸、音像制品全部移交给省图书馆收藏),建立总分馆制和流动图书馆,开辟“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室”,为各机关和省两会开通数字图书馆专用通道;小到开设颇具人情味的亲子阅览室,深入社区、建筑工地向残疾人、农民工赠送图书、期刊,在“少年儿童阅读年”开展少儿图书“漂流”、废纸回收兑换环保铅笔等活动,黑龙江省图书馆样样都做得精心细致。

  2009年黑龙江省图书馆共接待流动读者1877377人次,外借文献高达893044册次。接待人次相比2007年增长了109%,相比2008年增长了38%;新办理读者卡48490张,比2008年增长了40%。

  2009年12月,文化部图书馆评估与共享工程督导专家组对黑龙江省图书馆服务带动全省基层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其真正发挥了省级中心馆的功能作用,促进了全省图书馆行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展共享工程“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的“六进”活动,黑龙江省参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服务范围也更加广泛。

  黑龙江省8家公共博物馆在2008年就已实行免费开放,当年接待观众激增至347万人次。选址著名旅游风景区太阳岛的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目前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之中,太阳岛每年聚集大量南来北往的游客,可以让博物馆这块文化之窗更好地发挥作用。

  多年来坚持分层次、分类别、分专业对文化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培训,也是黑龙江省文化系统服务基层的重要手段之一。仅2008年,黑龙江省就举办了10余期乡镇文化站长,共享工程管理、技术人员和“非遗”工作人员的培训班,参加人员达1500多人。

  结 语

  动力源于群众的需要

  问及多年来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累了哪些经验,宋宏伟这样总结:“我们认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准确的定位和明确的思路是首要前提,坚持主导、社会参与是基本格局,此外,还要把创新机制、拓展途径作为有力支撑,将整合资源、综合利用作为重要依托,把一抓到底、突破难点作为主要手段。”

  “我们觉得首要的是人民群众的需要,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在新形势下就应探索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工作的重头戏,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在宋宏伟看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群众有需求,部门有责任,中央有要求,但是最重要的是“如何将中央精神与群众的需要、与黑龙江的地方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也恰恰是黑龙江的文化工作者一直以来所力求做到的。

  实实在在、兢兢业业,在黑龙江文化人的努力之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花,逐渐开遍龙江大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