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深度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人 物
  标题导航
文化之花如何遍开龙江大地
黑龙江文化人的四个意识




 中国文化报 >  2010-03-17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黑龙江文化人的四个意识

  在黑龙江采访期间,最深刻的感受便是黑龙江文化人的真抓实干。每一份部署文件,每一个工作总结,都写得清晰、简练、实在。遇到困难,不急躁、不抱怨,想办法解决;出了成绩,也不张扬、不邀功,只是踏踏实实地继续做事。

  在黑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座谈会上,图书馆馆长、群艺馆馆长、博物馆馆长……每一位谈起自己的工作,都是滔滔不绝,能看得出来,他们打心眼里热爱这份事业,并且乐此不疲。

  但在低调的背后,还是能够感受到,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黑龙江文化人有着自己独特的理念和认识,或许可以将其归结为这样四个意识:

  责任意识:应该说,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尤其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黑龙江省从上至下已经达成的共识。无论是几个部门联合发文落实乡镇文化站管理人员的编制问题,还是省、市群众艺术馆前往各乡镇进行群文活动辅导,体现出的都是当地政府、文化部门对于社会的强烈责任感。

  机遇意识:从率先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的大盘子之中,到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及金融危机时期分别出台相关政策,每一个关键的节点上,黑龙江文化人都适时地“出手”,为文化建设争取到了更多的项目和专项扶持资金。

  建设意识:在初始阶段,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仍然重在建设、重在积累。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在服务网络建设、基础文化设施建设和品牌建设方面,黑龙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和体系。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规划这些建设之初,黑龙江文化人就考虑到了政策、措施和活动的可持续性。因此,2006年黑龙江省出台的《黑龙江省新农村试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与2009年文化部颁布的《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不谋而合。作为全省群文统领品牌的“城市之光”和“金色田野”系列文化活动,更是已经红红火火地开展了达十年之久。

  创新意识:文化的生命力本就在于创新,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离不开与时俱进,离不开时刻贴近民众需要这一根本原则。集中社会力量兴办群众文化,将社会资金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县级图书馆分享省级图书馆购买的数据资源,与省新闻出版局合作建立版本图书馆……这些创新既节约、整合了社会资源,又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最终受益的还是纳税人。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