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城市遗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人 物
  标题导航
城市文脉应与城市功能相结合
杜绝强势拆迁、先斩后奏之举
扬州老城居民修缮旧宅可获补贴
广州名人故居亟待保护
水淹均州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0-03-17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广州名人故居亟待保护
  张活游故居

  本报记者 乔 欣

  今天的广州依旧留存着许多上世纪早期的老建筑,它们或者保存着早年精良的建筑工艺,或者与历史上某位名人有一段“佳缘”。在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磨砺、世情变迁后,如今的这些名人故居身处窘境。

  名人故居处境凄凉

  位于广州恩宁路十六甫西二巷23号的一栋老屋建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它是粤剧名伶张活游的故居。根据相关规划方案,这栋故居即将被拆除,原址将复建西关大屋或改造成绿地。

  叶兆柏(音)是张活游的女婿,因为早年家境贫寒,入赘至张家,如今已经在老屋里居住了50年。据他介绍,他岳父在1950年买下这座房产至今,屋内完全没有装修或改建过,几乎保存了老屋的历史原貌。这座老屋是中西合璧的风格,屋内的窗户属于西式的菠萝鱼鳞结构,不但坚固,而且散热、保温、透光性能都非常不错。叶先生说,岭南建筑保护专家汤国华曾对房屋进行过鉴定,认为保护状况良好,至少还能再使用30年。如今老屋的命运已经在拆与不拆的争论间游走了两年,叶先生认为,这栋记录着粤剧名伶生活印记的老屋如果被拆除,将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坐落于东山口恤孤院路9号的逵园,于1922年由美国华侨马灼文所建,历经80多年,这栋3层高的老房子的外墙和窗子还是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逵园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而光荣的“角色”。当初因为这一带地处偏僻郊区,人烟稀少,中共“三大”会址就选在恤孤院路上的一座不起眼的砖木结构瓦屋里,但是从外地来广州参加会议的代表却遇上了找不到会址的难题,幸好逵园就坐落在会址对面,这座洋楼在一片低矮的旧式瓦房中极容易辨识,于是成为了为代表指路的“路标”。中共“三大”会议旧址在抗日战争期间不幸被炸毁,后来,人们又是通过逵园再次辨识出旧址的位置,于是今天正对着逵园的是一个宽阔的广场,上面矗立着中共“三大”会址纪念碑。1998年,逵园由现在的主人购买成为私宅,但是由于一直闲置,逐渐成为流浪者的“借宿地”,据如今在逵园看守的工作人员介绍,当初她来到这里的时候,逵园已经被流浪者“居住”得一片狼藉。

  除了上述两栋老建筑,广州还有一些名园也遭遇了凄惨的境遇,例如沙面北街43号自2001年被鉴定为危房后至今无人修葺。

  家宅变文物,如何保护?

  自家的住宅被认定为文物,房主们似乎增添了不少烦恼。他们表示,自房屋被评定为文保单位后,就需要按照相关的要求来对文物进行日常维护,但政府或者文物保护部门却没有资金支持,所以日常维护费只有房主自掏腰包,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逵园房主曾对媒体表示,入住前的老屋被流浪者损毁得比较严重,需要进行修复,但是由于是文保单位,维修水平要求较高,为了达到要求,请了专门的修复古建筑的施工队,然后又找工匠订造和原貌一样的窗框和门,以及一模一样的瓷砖,期间所需花费全部由个人承担。为此,逵园房主表达了不满,认为家宅被认定为文物,给他们带来很多麻烦。

  针对这一问题,广州市文化局文物处的工作人员做出回应,根据《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不具备修缮能力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帮助。”这个规定虽然明确,但真正执行起来困难较大:究竟什么样的所有人才算是不具备修缮能力?谁才有资格给予界定?给予帮助的话,要帮助到什么程度?为此,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正在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希望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业主修葺文物。

  此外,针对私宅产权转移比较频繁的现状,广东省文物局负责人日前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广东已经计划在2011年年底设“全省文物电子地图”,将文保单位的地点、说明等标示在地图上,这个地图将提供给规划、国土等相关部门,一旦涉及到出租、房产转让等问题,必须征求文物部门的同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