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谈起湖北省丹江口库区的文物保护,当地人颇为激动,因为他们曾目睹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在1967年蓄水时,均州古城及武当山响水河至草店沿线35公里的地段内,173处古建筑在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的情况下,全部被淹没的事实,其中包括著名的迎恩殿、净乐宫、周府庵等;在地下文物方面,被淹没的,以淅川下寺遗址最为著名,此处被疑为楚都丹阳所在地。
皇家建筑沉入库底
北修紫禁城,南修武当山,是明永乐皇帝做的两件大事。公元1412年,永乐帝下旨,命工部大臣率20万工匠,历12年修成“九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的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并派兵驻守,成为明代皇帝的家庙,以喻“君权神授”。
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从均州古城内的净乐宫开始,“五里一庵,十里一宫”,延绵至武当山金顶,气势宏大。可在丹江口水库一期工程中,1/3的部分被库水吞没了。
“抢下来的东西,也就是净乐宫等处不到2000件的石构件,被分送到武当山老营镇和丹江口市的两处地点,现在还在露天散放。”2004年8月,丹江口市文物局副局长陈智忠在接受我采访时说,“木建筑根本就没有保,不是被水淹掉,就是被大家拆去盖房子,或是当柴火烧掉!”
1957年,国务院曾拨款33万元用于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主要是保护均州古城及其周围的文物。丹江口水库1958年开工,途中苏联专家突然撤走,工程一度暂缓,文物保护未能及时跟进;至1966年“文革”爆发,33万元的文物保护款尚余11万元没有花掉,而面对“破四旧”的大潮,就再没有人敢动这笔款子了,索性还给了国家。
一期工程文物保护欠账带来的问题仍举目可见。2000年8月,库水消落,两处碑帽探出头来,丹江口市文物局组织打捞,救上来的竟是周府庵精美的透雕石刻。由于库水的冲刷,大量古墓葬暴露出来了,盗掘活动猖狂。
“库水消落的时候,我们一看,到处都是古墓葬,有墓的地方,草都长得不一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桃元对我说,“这里的楚墓成千上万,其表层的汉墓被冲散,砖头跟砾石似的堆在岸边,过去我们常说哪个地方埋藏丰富,可到这里一看,都不值一提了!”
均州古城被淹让陈智忠非常难过,小时候他在那里住过,古城在水库中的位置他了如指掌,“均州的城墙10多米高,有4个城门,净乐宫占整个城市1/3多的面积,布局与故宫相似,有东宫、西宫、御花园,每次皇帝到武当山都先住在这里。2000年,我还在水库里看见了均州古城的城郭,太激动了!”
“真应该组织力量把一期工程文物保护的史料搞清楚,当时的过程是怎样的?应向后人有个交代。”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王风竹对当时的情形感到震惊。
“文革”结束后,丹江口水库一期文物保护遗留的问题,受到湖北方面的重视。库区水位虽高达157米,但每年均有数月的消落期,最低水位为130米,仍有条件对消落区的文物进行抢救发掘。
1989年,湖北省政府就净乐宫石构件的保护、整修问题致函水利部。此后,陈智忠随丹江口市市长赴京汇报情况。“水利部的一位司长接待了我们,他们是认账的,可一期工程已经结束,他们表示已无依据再出这笔钱了。”陈智忠说。
问题拖到了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二期上马,水位又要上涨,一期的欠账再不解决就无力回天了。
2004年7月,湖北省丹江口库区文物保护工作汇报会召开,湖北省副省长刘友凡在发言中强调没有一期就没有二期,一期工程处于特殊历史时期,没有充分考虑文物保护问题,请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领导对一期工程遗留的净乐宫、消落区文物保护问题给予慎重考虑,并妥善解决,使库区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
与会的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铁军表示,消落区的文物可以协商研究解决,该花的钱必须花,否则会成为历史问题。
又是一轮呼号
2004年6月,湖北省文物局副局长吴宏堂带着一支在三峡文物保护中打过硬仗的队伍来到这里,同时立下誓言:“我们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信心很足很足!”却难掩军中乏粮的尴尬。
由于体制不顺,保护经费尚无着落,湖北省文物局不得不东拼西凑搞发掘,垫资150多万元。
“我们不能等,等不得!垫资对一些文物进行抢救,这是三峡工程的经验。”吴宏堂说。
三峡工程由于文物规划滞后审批,保护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使得早该提前进行的文物抢救数年裹足不前,库区一度盗掘成风,1996年甚至在湖北巴东的移民公路建设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共话好山川”石刻被炸成一堆废石。
在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论证阶段,如何把文物保护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纳入其中?这是三峡工程留下的巨大疑问。如今,这个疑问又在丹江口水库的上空盘旋了。
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近期建设的目标是,东线一期工程2007年全线贯通;中线一期工程2010年全线贯通,2007年具备应急把河北省境内4座水库的水调入北京的条件,2008年具备应急把黄河水调入北京的条件;西线一期工程在2010年前后具备开工建设的条件。
这项工程从提出、论证、规划,到立项开工,历时五十载,先后参与的规划设计者数以万计。在听到工程开工的消息时,王风竹的感受却是:“有些茫然,怎么没有文物的事情?”
南水北调工程纵穿中国古代文化的腹地,中线工程总干渠连接着夏文化、商文化、楚文化、燕文化等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区域。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率队马不停蹄地走访了工程涉及的各个省市。2003年年初,以他为首的40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指出南水北调工程“虽然在渠线设计中,设计单位已经注意避开一些重要文物点,但是总干渠渠线的设计并没有依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征求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的意见,南水北调总干渠的文物调查工作迟迟没有落实”。
在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机制尚未确定的情况下,2004年2月,国家文物局下文要求做好南水北调工程的文物保护,各相关省市随后展开文物保护规划工作。
同年4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规划论证会”,两院院士吴良镛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葛修润等专家呼吁,南水北调工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影响十分巨大,必须引起各级领导和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做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必须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南水北调工程才能成为造福人类的文明工程。由于工程建设周期短、施工进度快,留给文物部门的工作时间十分有限,特别是丹江口水库淹没区的文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必须尽快组织队伍抢救。
在这样的情况下,湖北省文物局组织力量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淹没区湖北省文物保护规划》,共收入文物点210处,包括地下文物176处,地上文物34处,计划发掘46.45万平方米,占遗址分布面积的6.51%,计划勘探413万平方米;地上文物的保护措施分搬迁保护、原地保护、留取资料三种。
2004年6月,湖北省文物局以垫资的方式,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抢先对淹没区内已经暴露和面临破坏危险的丹江口市熊家庄、郧县中学汉代墓群等重点遗址、重点墓地进行抢救性勘探、发掘。
同年7月,消息传出: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已经确定,中线工程的前期工作由水利部负责,各相关部委组成的协调小组设在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作经费将纳入工程概算,工程涉及的各省市上报文物保护规划,列入南水北调工程总报告再予以审定。
(摘自《采访本上的城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