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 璐
有人用“奶牛现象”来比喻印度人才的培养与流失状况:牛的嘴巴在印度,吃的是印度的草,而乳房却在国外,最终挤奶的是外国人。近日,印度内阁批准了一项允许外国大学在印度开设分校的法案,希望通过引进洋高校的举措来改变“奶牛现象”。如果法案最终能被印度国会批准,包括哈佛、耶鲁、牛津在内的国外知名大学,都将可以在印度国内开办分校并在当地授予学位。
吃自家的草 奶挤给了别人
“没有人才,我们就没法进行自主开发,没有开发创新,我们就没有竞争力,也就只能给美国的IT公司打工了。”印度班加罗尔一家IT企业老总的抱怨反映了印度很多IT企业老板对人才缺乏的苦恼。其实,不只在IT领域,近年来,印度几乎所有行业都存在着高级人才短缺的现象。
据分析,造成人才短缺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印度高等教育体系的落后。印度每年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财政支出只有20亿美元,仅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37%。很多适龄的印度青年根本就没机会接受高等教育,而由于教育质量不高,印度本土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往往难以满足跨国公司的职位要求,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印度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学生赴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留学,受工资待遇、生活环境及研究条件等综合因素影响,很多留学生到国外深造后不愿回来,甚至直接移民欧美。
教育资金、高级人才的大量外流,加剧了印度国内人才短缺的现象,给印度的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带来很大的影响。为此,要求对高等教育体系进行改革的呼声在印度一直以来都很高。为解决人才流失问题,满足本国经济发展需要,并从根本上改变高等教育的落后局面,印度政府下决心通过对外开放本国高等教育体系来改善其国内教育环境,此次的法案就是人力资源部推出的重要教育改革项目之一。
印度学生 或可在国内上哈佛
印度人力资源部部长斯巴尔在去年即致力于制定这部有关教育领域开放的新法律,他认为此法将打破目前印度高等教育领域的严格限制,具有“里程碑”意义。他说,假如诸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能够在印度建分校,将成为印度未来工程师和治理者的摇篮,不但避免了目前印度大量海外留学生滞留不归的问题,也将对经济产生直接刺激作用。
很多西方大学很早之前就以多种形式与印度大学展开合作,印度南部海得拉巴市的印度商学院就是与美国知名的凯洛格商学院、沃顿商学院以及伦敦商学院合作创办的,而密歇根大学商学院也已在印度班加罗尔开设了经济研究中心。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也在印度斯利·纳达尔大学设立合作项目,学生只要花费5.3万美元,学习18个月,即可获得该大学的高级软件工程硕士学位,比在美国上学要便宜15%。如今,很多外国大学都表现出到印度投资的兴趣,开始为在印度设立分校做谋划。尤其是一些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大学,对能说一口流利英语的印度学生十分青睐。哈佛大学计划在孟买开展培训项目,除一般的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外,还将为政府官员和工商界领袖提供管理类培训内容。
目前,印度大学录取率只有12%,印度政府希望通过努力能使这个数字在2020年达到30%。2010年,印度投入高等教育的财政预算增加了55%,达到31亿美元,正是在为教育改革法做准备工作。某资深留学顾问表示,现在的留学市场主要是美英院校的天下,把这些世界精英学校请到自己国家办分校、开设课程,将有利于提高所在国的学术地位并为其网罗人才。他以雄心勃勃打算建成“全球校舍”的新加坡为例,表示印度该项法案如能通过,应该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洋高校本土办学 争议颇多
其实,印度早在2000年就开始允许教育领域引入海外投资了,只是并不允许外国大学在印度授予学位。因此,在印度某网站论坛上,不少印度人都对此法案表示期待,他们认为这一举措如能真正实施,印度的许多学生就不需要到其他国家花很高的学费读名牌的大学了,越来越多的印度平民以及一些家庭贫困的印度学生也将有机会在自己国土上享受世界级水平的高等教育。名叫Shree的网友表示高校是否优秀应该是衡量教育和就业的唯一标准,引入国外高校来参与竞争很好。从美国留学归来的工程师Nagaraja反对印度大学录取时实行的按种姓、阶层等对入学名额规定配额的做法,因而对斯巴尔在法案中强调的“外国大学分校录取时将不会实施印度这种配额制”很感兴趣,认为这将会带来一种进步。
但是,很多印度网友也表达了对外国高校的排斥。一位留言者牢骚满腹地说:“印度有那么多大学还不够吗?干嘛非得让外国人来教我们?将来那些在印度获得国外学位的印度人,打算去哪里找工作呢?印度又有哪些学校的毕业生能与其竞争?”网民nidavan则认为这将让教育变得更为商业化。他说,外国大学跑来搂钱,而从教学质量提升中受益的还是富人,此外印度的文化也可能丢失,得不偿失。
有关教育专家表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才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单向流动的现象日益普遍。引进外国的名牌学校打破垄断,有利于提高印度本国的教学质量,对减少留学热潮带来的人才流失也有一定的效果。但他也提出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是资质的审查,一些打着“外国名校”旗号的“野鸡大学”的进入应该受到限制。其次,外国名校很可能对本国学校造成冲击,印度政府应该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此外,他认为青年精英的外流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国内科研、企业机构吸引力的匮乏,仅仅靠在国内办学,未必就能留住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