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鑫
从来没有想到我会亲身经历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更没有想到在我的执教生涯中,会有这样一位重要人物走进我的课堂。这一切,就在2009年2月17日下午发生了。
2009年元旦,我在毛里求斯的驻外工作进入倒计时阶段。正当我兴奋地期待着回国行程时,使馆领导婉转的提示让我敏感地意识到,也许我在离任前还要经历一个重大事件。
那段时间,整个使馆都弥漫着紧张、兴奋、激动的情绪。终于,2月初中央电视台的一则新闻让一切了然。外交部发言人公布2009年度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将访问亚非五国,毛里求斯正是此次访问的最后一站。这是中毛建交37年来中国元首首次来访。
每一位驻外工作人员都盼望着能在驻在国接待我们自己国家的元首,这是对自己工作的一个检验,也是外交生涯的珍贵纪念。刚刚离任的一位参赞在毛里求斯前后工作了8年,却与胡主席的来访失之交臂,而我在即将离任时遇到这个重大事件,如何能不感觉幸运呢?
很快,胡主席在毛里求斯的行程确定下来了,整个活动的最后一站是视察我工作的中国文化中心。其间胡主席将走入汉语教室与中国文化中心的学员面对面交流。这是胡主席首次视察驻外中国文化中心。
消息传开了。我的学员们兴奋极了,晚上下班以后顾不上吃饭就来中心学习。当时,大家正在学习旅游汉语的西湖片段,我为大家补充了一首苏轼的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大家反复吟诵,理解词义,背诵诗句。为了向胡主席展示作品,很多学员把自己的中文作文抄写了一遍又一遍。部分学员还帮助我把教室装饰一新。
日子一天天临近了,这些成年的学员们兴奋得像孩子一样,讨论着该穿什么衣服,主席进教室时应该怎么问候。他们提出要为胡主席唱一首中文歌,但是因为时间不够,使馆没有安排唱歌的环节,学员们提出在胡主席离开教室时唱歌,用歌声给他送行。
2月16日,胡主席抵达毛里求斯开始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毛政府为了迎接胡主席,拆除了地面减速带,在路旁树上、建筑物上挂满中毛两国国旗,学校放假一天半,举全国之力迎接胡主席来访。
2月17日下午3点,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大楼里,兴奋的学员们在教室里等候。我按照计划开始上课,大家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这时胡主席一行在时任中国驻毛里求斯大使高玉琛和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王永健的陪同下,悄悄走进了教室。“胡主席好!”学员们兴奋地大声问候着。霎时教室里挤满了记者,闪光灯频闪、麦克风的支架在头顶交叉,我被记者们推挡在了后面。这时,只见胡主席分开人群向我伸出手来,热情地问候我。我激动地握住主席的手,为胡主席对教师的尊重而感动。胡主席示意我继续上课,我开始和学生们一起朗读诗歌,胡主席也和我们一起朗读。我向学生提出关于古诗的问题,学员们回答时,胡主席一直安静地倾听着。之后,他简短地询问了我们上课的情况,然后和学员们聊了起来,询问他们学习汉语的情况,了解大家对中国举办奥运会的看法。教室里欢笑声不断。
当胡主席结束访问走出教室时,《茉莉花》的歌声响起,主席回身深情地向大家挥手致意。
胡锦涛主席离开文化中心之后,毛里求斯学员们兴奋地聚在一起,互相交流着刚才的感受。当天晚上,学员们从中心聚集到一家酒店,一起收看毛里求斯电视台关于文化中心的报道。他们一个台一个台追踪着收看报道,每当看到中国文化中心的画面就激动地大叫起来。学员们纷纷说,很荣幸能见到胡主席,认为他作为一个大国领袖,亲切、和蔼,现在在电视上看见胡主席就像看见老朋友,感觉很亲切。大家一遍一遍地回忆下午的经历。在那一刻,我感到中国已经走进他们的心中,中国再也不是一个笼统的名词,而是由胡主席身上体现出来的温文尔雅、平易近人所塑造的生动形象。
第二天,我去市场购物时,街头小贩主动和我搭讪表达他们对中国的浓厚兴趣,要求来中国文化中心学习汉语。在接下来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毛里求斯最流行的词汇就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