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素娜
他是中国当代漆画的重要代表,他经历了漆艺从民间技艺到高校艺术课堂的整个转移过程,他编写的高等艺术教育“九五”部级教材《漆艺》卷,奠定了清华美院及全国漆艺学科的基础——他就是乔十光,这个被人们尊称为“中国漆画之父”的艺术家,本人却极不赞成这个称谓。“我不同意这个提法。做漆画没必要找‘父’,就是找也不要找我。” 乔十光质朴地解释说,他做漆画是因为自己的兴趣所在,真心喜欢,至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这个重任,以己之力难以完成。
3月17日至25日,由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工艺美术学会联合主办的“漆彩人生——乔十光漆画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展览汇集了乔十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的漆画作品160余幅,呈现了乔十光作为一代漆画艺术家所走过的艺术历程。期间,乔十光将《草原新兵》、《毛主席与红卫兵》等30幅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捐赠给中国美术馆。
乔十光196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之后随导师庞薰琹攻读漆画研究生。在艺术上他立足院校,放眼民间,多次深入到传统漆艺发展地区考察调研,多方搜集不同地区漆艺的工艺特点,曾拜福州李芝卿等漆器匠为师以增进实践,不但在创作及技法上形成了独特的风貌,也为漆画艺术的发展和承传做出了探索。
江南水乡是乔十光最为喜爱的题材之一,这一题材体现了他独特的感受力是一种来自生活的感动。这类作品装饰性强,形式感重,充满恬静、明朗的田园生活意趣。乔十光的《鱼米香》取材于杭州钱塘江畔的农家。江南的茅舍、竹丛、水田、牧童、鱼塘、帆影……使乔十光这个北国的农家子弟感到既亲切又新鲜,于是他创造了这幅局部细节真实、整体虚构的作品。《鱼米香》的下半部分选用了两条相对的弧线,构成鱼塘的圆形;上半部分用两条平行横线勾画了钱塘江的位置;中间为水田,上部为远山和天空。两条弧线和两条水平线把画面分割成鱼塘、水田、钱塘江、远山四大部分,然后在圆形的鱼塘中央安排了方形的芋头田,在水田部分的正中心,也是全画最显眼的部分,安排了茅舍、鱼塘中的游鱼等。近岸竹竿上晒的干鱼、田埂上的牧童、江上的帆影,不仅起着点的作用,又使画面增加了生活情趣,成为作者和观众情感最易沟通之处。
一般来说,中国画多在素白的宣纸上作画,“只画鱼儿不画水,水中自有波涛”,充分利用白。漆画则多在黑漆板上作画,只画鱼儿不画水,水中也有波涛,充分利用黑。中国画称为“空白”,漆画则可称为“空黑”,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吴冠中在评论《鱼米香》时说,漆画的黑也关系着画面整体空间的完整性,乔十光在作品中牢牢地控制着黑的分量,充分发挥了黑的优势。
《苏州风景》是乔十光的另一幅特别之作。一般来说,作黑屋顶对于漆画并不难,因为漆长于黑,但白墙就不同了,于是乔十光想到了漆器装饰中的蛋壳镶嵌,便用鸭蛋壳“盖”起了房子。用白色镶嵌白墙,效果直观。为求画面的统一,本来不是白色的石拱桥也用蛋壳垒成,连石子路也用碎蛋壳铺就而成——其温和朴雅的龟裂纹,让人顿感独特之美。在这幅画中,天河水是令乔十光颇费周折的地方,他先是用黑色,后为绿色,最后改用银色,才终于收到了理想的效果,形成了水乡的模式:黑漆屋顶、白蛋壳粉墙、银天银水……
“正是在时代召唤着漆画从传统漆艺脱胎的历史节点上,乔十光做出了历史性的担当。他几十年如一日,探索漆画概念的生成和漆画技巧的完善,成为中国现代漆画的重要开拓者……”在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看来,乔十光的作品尤其体现出了大方、明朗、宽阔的品格,造型的意态深含内蕴,将漆画的工艺性升华到了文化性的高度。“比照西方现代艺术大师的精湛手笔,乔十光的漆画在意境营造、品质格调和形式语言上堪与比肩,为中国漆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 范迪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