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艳
伴随着收藏业的火热,鉴宝行业在当下也持续升温,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恨不得全民参与。最惹人关注的是多家电视台也纷纷策划自家的鉴宝节目,更有明星大腕倾力加盟,如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可谓专业“打假队”,据悉,王刚手中的紫金锤已经砸掉了数千万元的赝品。看到自己心目中一直认定的“无价之宝”化为一堆破瓷烂瓦,持宝人“怎一个痛字了得”!
相比“招摇”的电视鉴宝节目,更多的市井百姓喜欢三天两头地抱着“宝贝”去博物馆或收藏家协会找专家鉴宝,“不在镜头前,没那么多尴尬……”但许多前来鉴宝的百姓在得知结果的时候却是喜怒哀乐尽在眼前,万般表情尽显世间百态……
鉴宝表情——
“黄胃”变黄胄 天掉馅饼
我国著名老艺术家黄胄被广州荔湾区的一位街坊一直叫为“黄胃”,在一次鉴宝活动中,这位街坊拿来一堆“张大千、齐白石”,可专家无意间发现一幅《黑猫图》,“这幅《黑猫图》市值至少在8万到10万元人民币之间,比她拿来的那些假张大千、假齐白石贵重多了!”这对阿公、阿婆一下傻了眼,“原来这个不知名的‘黄胃’的画这么值钱!”
广东一位热爱书画收藏的朋友找到一位收藏界的专家,一大捆字画摊在专家面前,结果都是赝品。但他用来包画的包装纸吸引了专家的眼球,这个2尺见方的“糟糕画”最终被认定是林墉的习作,“市价在1.5万元左右,是这些画中最值钱的一幅了。”业界人士常感叹,有的宝贝,因为持有者文化程度不高,险些“丧命”。
被判“非宝” 怒斥专家
一位广州的老街坊捧着件大罐子找到广东省收藏家协会,这个大罐子被当作传家宝已经留了3代了,结果专家说,“这不过是民国后期工厂批量生产出来的日用品,不值多少钱的。”来访者一听,一脸“仇恨”,一个劲地跟专家辩驳,非要给“传家宝”正名。无意间,专家发现这大罐子里“咣当咣当”直响,里面还套着一件小梅瓶,这不起眼的小梅瓶被鉴定为清代瓷器,远比大罐子值钱多了,可老街坊诧异道:“我都把它忘了,搬家的时候仍放在里面,十几年了都没拿出来过。”
笔者在与朋友聊天时,也曾听说过宝贝因太小而惨遭轻视的悲剧,“一个在地摊上都可以买到的香炉被持宝人当做宝贝天天供着,拿去鉴宝时,才发现香炉底部粘着一枚钱币,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才是真宝贝。”
不是宝贝不认娘
黑龙江省博物馆曾多次接待过“举家”前来鉴宝的,馆长助理丁元海讲道:“每天来鉴宝的市民有几十拨,有神神秘秘一个人来的,也有前呼后拥十几个人一起来的,举家前来的也有许多。”一次,7名年轻人簇拥着一位老妇人来鉴宝。经了解,这7人分别是老人的3个儿子、两个儿媳妇和两个孙子。一行人前来鉴定的是老人保存的一块“祖母绿宝石”。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老妇人剥开了四层软纸,“宝石”露出真面目,呈绿色,有大拇指指甲大小。经专家鉴定,该“宝石”并非祖母绿,只是一块很常见的马来玉,两者价值有天壤之别。得知结果后,3个儿子都很失望,各自走了,最后竟剩下老娘没人管了。
专家提醒——
小心被“错判”
广东省收藏家协会副主席黎展华有着几十年的从业经历,“在这个行当中,赝品多于真品。”他说鉴宝结果跟鉴宝的地点、环境、层次有很大关系。在国家和省以上级别的机构,或在教学园区里举行的鉴宝活动中,专家的业务水平就比较有保证,“错判”的情况就比较少。同时这类鉴宝中,最终被鉴定出来的真品会比较多,“大家的真品能占三成左右。”
而一些地方或民间组织的许多“免费鉴宝”则鱼龙混杂,“10件中可能只有一件是真品,鉴宝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无从考证,出现错判的现象也有可能。”
据黎展华介绍,广东省收藏家协会目前正在筹备建立一个省级鉴定委员会,对鉴定专家的资质进行考核,同时,该委员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普通老百姓,“目的是要给老百姓吃定心丸,打击不靠谱的鉴定机构和‘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