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公共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国际综合
  标题导航
冯友兰的书斋
好书速递
在“对话文明”中聆听古典的回响
又见改琦红楼人物画




 中国文化报 >  2010-03-25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又见改琦红楼人物画

    钟 舒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不朽名作,长期以来,以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巨大的艺术魅力和广博的知识范围,深深地吸引和感动着广大读者。“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正是由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各种以《红楼梦》题材为主体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作为人物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就是清后期改琦的红楼人物画。

    改琦,字伯韫(蕴),号香白,又号七芗,别号玉壶山人、玉壶仙叟、百蕴生,生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卒于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其以仕女、佛像画享誉清代画坛。据《清史稿》记载:“琦,通敏多能,工诗词。嘉、道后画人物,琦号最工。”改琦出身于官宦世家,远祖为西域人,元时迁居内地,入清后曾世居北京宛平。其祖父因征伐有功而被乾隆特恩准“加赠一品,赐祭葬”,但到改琦成年后家道中落,再无昔日的显赫。改琦一生未应科举,嘉庆年间曾短暂充任幕客,基本上以鬻画授徒而终其一生。改琦的家庭遭遇与曹雪芹颇为相近,自然对《红楼梦》在情感上更容易产生共鸣,这使得他在创作《红楼梦》人物画时,对原著艺术境界和人物神韵的把握有其独到的建树,所创作的《红楼梦》人物画无论是人物的神态,还是逼真的神韵,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意境,极受后人推崇。以往人们言及改琦的《红楼梦》人物画,多以嘉庆甲戌(公元1814年)版刻《红楼梦图咏》为代表,而对其他流传于世的改琦《红楼梦》人物画往往持怀疑态度,甚至有的以版刻《红楼梦图咏》作为研判的依据。这无形中让改琦传世于今的设色《红楼梦》人物画受到颇为不公的对待,也成为近些年《红楼梦》人物画颇具争议的问题。

    中国书店于上世纪60年代从民间搜求到《改七芗先生红楼梦册页》,共39幅,绢本设色,人物神态刻画生动,笔法细腻流畅,经书画鉴定专家确认,为改琦所绘。数年前,中国书店出版社以仿石印手法,以宣纸复制出版,颇受清代书画爱好者和收藏者的欢迎。但以宣纸刊行,固然能保持其原有之风貌,但造价略高,不适宜更多的《红楼梦》爱好者,很难广泛普及。根据读者的建议,近来中国书店出版社将《改七芗先生红楼梦册页》重新整理编排,仍以清彩绘本红楼梦仕女图面貌出版。除原有的39幅画作之外,还收录了清中后期最具代表性的《红楼梦》人物诗咏,为今人解读红楼人物增添了更为丰富的内容。尤其是清代诸多诗赞,寥寥数语即令红楼人物的个性及命运跃然纸上,钩沉出改琦红楼人物画更为深邃的意境。诗画相映,匀细柔秀的红楼人物伴之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诗句,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古典的美韵和无穷的遐想空间。

    (《清彩绘红楼梦图咏》中国书店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