焱 木
近日,新加坡女孩Holly宣布加入“丐帮”,在网上发起了一个“让我成为百万富翁”的活动,号召网友每人为她捐助0.1新加坡元,帮助她在22岁前成为百万富翁。Holly的举动引发了新加坡网民的激烈议论,绝大多数网友认为Holly“过于懒惰”,表示不会赞助这位美女。
这种网络行乞的伎俩对中国网友来说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甚至有些老套、过时——形色各异的网络行乞早已充斥于国人的网络生活中,“给我一块钱”的帖子在博客、论坛上屡见不鲜,人们的电子邮箱里时常能收到乞丐们或平实或华丽的乞讨“通知”。
网络行乞之风始自美国,其“丐帮”长老级人物是个名叫卡琳·波斯纳克的女子。此人2000年在网上向每个人索要1美元,最终讨得万余美元,还清了信用卡欠款。现在,在美国的网站上,仍然能看到很多专门行乞的页面。只是随着网络乞丐的日益增多,乐于慷慨解囊的人越来越少,网络行乞不再那么容易引发美国网民的爱心了。
面对网络行乞,中国网民的态度转变与美国网民类似,经历了从同情到怀疑,再到批评以至于麻木的过程。不过,出于“职业特点”,精明的网络乞丐们和那些隐藏在电脑屏幕之后的网络推手十分善于揣摩人们的心理,他们发现,中国网民虽已不愿轻易掏钱,但对于“美女行乞”“高调行乞”却抱有非常明显的猎奇、起哄心理。他们进一步意识到,在这样的情况下,网上讨名比讨钱来得更快,而将名转化为钱,只是一个指日可待的过程。于是乎,中国的网络行乞手段开始超越直白要钱的“境界”:有创意迸发者,如1元卖“感动”的网店老板;有怀揣梦想者,如打着“拉动内需”的爱国旗号忽悠众人捐款帮他买小轿车的中国第一网络乞丐“郁闷昊”……以前,一些网络乞丐被人讥讽为“骗子”、遭遇“烧张1亿的给你”之类的回复后,尚有为自己“正名”的冲动,而今,他们已经不在乎遭到质疑、批评,因为他们的目的不再只是利用同情者赚取昧心钱,而是寻找与他们一样百无聊赖的网友,赚取点击率,进而享有网络轰动所带来的后期利益。据说,Holly公开为自己募捐的举动违反了新加坡慈善法,将有可能遭受1万新加坡元以下的罚款或牢狱之灾。但Holly的帖子发出去数天之内就为所在的网站博得了数万点击量,随之而来的广告收入可能远远超出罚款数额。
让人忧虑的是,像Holly这样的网络乞丐或许已经不把自己的行为看成“乞讨”的一种,而为能通过网络要到钱感到自豪。他们在将网络乞讨美化成一种“网赚技术”乃至“行为艺术”的同时,还将此观念灌输给懵懵懂懂的网友们,竭尽所能地挑起网络争论。而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的呼声,却被淹没在真真假假的网络喧嚣中。由于很多国家对网络乞讨没有相应的监管机制或法律法规,类似网络时代版“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在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多,因为它几乎不需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