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演艺营销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国际综合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戏曲不缺角儿,缺偶像
儿童剧扎堆辽宁演出季
宋祖英音乐会票房火爆
苗山民俗风吹进北京城
马不停蹄“跑台口”
京剧男旦需要刻意培养吗




 中国文化报 >  2010-04-0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封县杂技团
马不停蹄“跑台口”

    焦宇炜

    3月27日,从英国斯托克港市文化交流演出回来不久,河南省开封县杂技团团长王恒福又为团里的国内商业演出忙开了。用行话讲,王恒福在马不停蹄地“跑台口”。

    台口就是演出任务,是演员的“饭碗”。从1993年在开封县创建杂技团起,王恒福就开始为演员们的“饭碗”到处奔走。如今,王恒福和他的杂技团走台口不仅走到广州、北京、上海等国内大城市,还走到了日本、泰国、韩国、英国……

    出国走台口

    2月13日晚,英国曼彻斯特大剧院。王恒福与开封县杂技团13名演员赴英国斯托克港市参加文化交流演出。当日正值农历大年三十,演员们精湛的演出让前来观看的华人华侨、留学生代表度过了一个美妙的中国年夜。

    演出结束后,观众席掌声如雷,演员们3次出场谢幕。在场的中国驻曼彻斯特总领事倪坚表示:“这是近年来当地引进节目中演出反响最好的一次!”翌日的英国当地媒体则毫不吝啬地用“Amazing(太神了)”来形容开封杂技的魅力。

    王恒福的杂技团出国走台口的历史要从1996年算起。王恒福如数家珍地谈起杂技团近年来出国走台口的经历:“2000年,杂技团出访泰国,进行为期一年的民间艺术文化交流。2003年,杂技团又与韩国曲艺团合作在韩国巡回演出两年。2007年、2009年,杂技团又先后两次赴日,分别在大阪和东京进行文化交流演出……

    出国走台口,有些是商业演出,也有的是像赴斯托克港市文化交流的非商业性演出,但王恒福一直将演出节目质量视为杂技团赖以生存的“本钱”。2002年,杂技团精心打造的杂技《双人顶碗》荣获河南省第5届杂技大赛银奖。2006年10月,杂技《力量》荣获开封首届农民艺术节特等奖。

    当家的魔术师团长

    1993年,在山东枣庄开办杂技培训班的开封县曲兴人王恒福响应家乡招商引资号召,带着20名杂技演员,返回开封县投资300万元创建杂技团,并个人出资10万元铺设了杂技团门前的主干道,该街道遂被冠名恒福街。

    在开封县,王恒福可以称得上是最早闯市场的人。1993年,杂技团建设伊始,为了解决员工“吃饭”问题,他除了在杂技团院里建排练厅、职工宿舍楼,还斥资创办了酒店、洗浴中心等杂技团第三产业。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封县杂技团就先后赴山东、吉林、辽宁、北京等地,年演出300多场。

    杂技团的演员平均年龄20多岁,大多是从小跟随王恒福在山东枣庄闯荡的原班人员。1997年,杂技团在开封县招收了第一批学生,靠老演员传、帮、带,能者上,庸者下,新演员迅速成长起来。

    有意思的是,身为杂技团团长的王恒福本人并不会杂技,他其实是一位魔术师。就是这么一位魔术师,像变戏法一样把该团搞得红红火火。王恒福本人既当团长又当经纪人。平时,由王恒福代表杂技团出面联系,接到商业演出任务,演员们就迅速归队,集体出征。一般在国内大城市走台口,演员月收入3000元至5000元;演员出国进行商业演出,月收入大概在4000元至6000元。杂技团还根据演员节目质量分档次定级,质优者多得。

    多年来,王恒福跑台口跑出了经验。由于和大城市的演出公司、旅游景点有长期稳定合作,杂技团接的活儿都是早就签好的订单。在研究市场、寻找市场、占领市场、巩固市场的“四部曲”中,王恒福对市场的研究颇为用心。他坦言,演艺市场吃的就是文化饭,在当前中央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杂技团探索做大文化产业的路子,只是万里长征走出的第一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