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真真
自行车,拉丁文Bicyoletta,是“快”和“步行人”的意思。目前许多国家的自行车收藏很兴旺,相继建立了自行车博物馆,但在有“自行车王国”之称的中国,只有台湾有自行车博物馆,大陆的收藏还只限于自发的个人行为。这种为中国人广泛使用的交通工具并非中国人的发明,而是舶来品。不过,这项舶来品却深受中国人的喜爱,连贵为万乘之尊的大清皇帝也爱上了骑自行车。
自行车的最初模型是1691年法国人西弗拉克发明的拥有一前一后两个轮子的车,只能靠轮子滚动,没有驾驶装置。1817年,德国人卡尔·冯·德雷斯发明了可加码的自行车。1861年,人们在自行车的前轮装上了脚踏板和曲柄,但没有齿轮和链条,脚踏板每转一圈,车轮也只能转一圈,所以要想车子跑得快,前轮必须尽可能做大。1885年,英国人斯塔利发明了脚踏车链条,使自行车变得既快又安全。1888年,邓禄普公司又给自行车装上了充气轮胎。这样,自行车才算完善起来。
最早传入中国的自行车是前轮大、后轮小的高轮自行车,大约在光绪初年传入。而同治五年(1866)赴欧洲的中国考察团在巴黎街头最早见到了它们,人们最初称这种车为“脚踏车”或“单车”,张德彝在其《欧美游记》中始称之为自行车。后来李鸿章访美时遇到一个骑高轮自行车的女孩,甚感新奇,还特意邀请她到纽约的旅馆叙谈。
由于难驾驭,起初骑自行车的人很少,链式传动自行车的引入改变了这种情况。首先拥有这种新型自行车的是在中国沿海做生意的西方商人,第一个拥有自行车的华人则是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他很喜欢骑车,1900年其长女宋霭龄过10岁生日时,他还把自行车作为礼物送给她。
19世纪末,3名20岁左右的西方青年骑着刚发明的新款自行车,从英国出发进行环球旅行,历时532天,行程14322英里来到上海,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后来中国人开始尝试骑自行车的乐趣,到了20世纪20年代,城里年轻人买自行车已经是很容易的事了。
被重重封建城墙包围起来的末代皇帝溥仪,直到1922年结婚时才拥有一辆自行车。那是堂兄溥佳送给他的结婚礼物。溥仪从未骑过自行车,看到车后十分高兴,便不顾朝臣的劝阻开始练习起来,练了几天便学会了,从此常带着随从在宫中骑车取乐。为了骑车方便,他甚至叫人把宫门门槛统统锯掉。宫中还曾以100元月薪,聘请飞车小李三当溥仪的自行车教习。1925年溥仪走出紫禁城躲进日本使馆后,还常常在深夜带着随从“骑自行车外游”。
溥仪一生都很喜欢骑自行车,直到晚年时还常常骑车,而且骑得很快。据说这位末代皇帝不但骑车着迷,买车也上瘾,甚至命内务府不惜从盐业银行贷款购买各国的名牌车。据清宫档案记载,溥仪留在宫里骑着玩的自行车就有20余辆,包括英国的“三枪”牌、德国的“蓝”牌、法国的“雁”牌等。
1930年前后,华商聘请了日本技师,组装出“红马”和“白马”牌两种最早的国产自行车,但不少自行车的部件仍要靠进口。新中国成立后,自行车在中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发展,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
(摘自《中华遗产》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