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美术·视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国际综合

第3版
环球参考
  标题导航
为什么要提倡小幅绘画
没有根的树长不大
河北怀来将建公共艺术主题公园
国内画廊生存艰难
中国出版集团书画展举行
花鸟画家吕拴保在厦办展
王德禄展示
工笔重彩画




 中国文化报 >  2010-04-06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没有根的树长不大

    矣 名

    谁是目前中国最红的艺术家?前不久发布的“2010胡润艺术榜”给出了答案。按去年公开拍卖市场作品总成交额统计,89岁的赵无极首次登上胡润艺术榜榜首,91岁的吴冠中和72岁的范曾分别为榜眼、探花。而去年排列前三的当代艺术家张晓刚、岳敏君和曾梵志全部跌出前5名:曾梵志位居第6位,张晓刚排在第13位,岳敏君跌至第22位。

    “胡润艺术榜”从2008年发布到现在不过3年时间,但仅比较一下这3年的榜单和走向,也能读出很多的信息。

    当代艺术在国际市场的高烧退去后开始走低,总成交额持续缩水。往年“胡润艺术榜”的主流始终是油画和雕塑艺术家,国画家所占比例不到两成。今年的“胡润艺术榜”有了此涨彼消的态势,这次涨的是国画艺术家,消的是油画艺术家。

    仔细研究今年的行情,可以看到两个走向:一是艺术家越老越吃香;二是当代艺术出尽风头的日子好像过去了,现在轮到传统艺术家“伸伸脚了”。眼光敏锐的艺术评论家们则敏感地提出:中国当代艺术能否弃西向东?

    巧合的是,今年1月22日,深圳美术馆就举办了一个为期一个多月的“你东我西——中国当代艺术展”。策展人俞可有意选择了一些逐步游离于西方的价值模式、具有一定实验精神与独立意识的艺术作品,使得这次展览有着号召中国当代艺术“向东走”的意味。有识者认为:中国当代艺术能否摆脱西方的阴影向东走是一个问题,而向东到底是向传统回归还是回归当下又是一个问题。但无论如何,种种现象都表明:中国当代艺术已经到了该摆脱西方标准、重新审视自己方向的时候了。

    目前的情境是,中国当代艺术是按西方审美标准和逻辑迅速走红的一个新型艺术门类,它们在国外的拍卖市场比国内火,国外评论家和收藏家对它们的熟悉程度比国内多。从某种角度来看,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西方倒真是“会念经的外来和尚”,但对国内的观众和市场来说,中国当代艺术家不管是作品还是名头甚至行情,走的都是由外至内的“返销”渠道。

    这是一种奇怪现象。中国的当代艺术像一场特殊的嫁接,貌似在中国孕育和发展,事实上开花结果都在西方。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国人对当代艺术的极端评价,有人认为它是一个谎言,有人则直接说是一场骗局。就是置身其中的人,也对这种曾经高烧不退、虚火上身的艺术形式颇多微词。

    同样被称为当代艺术家、在西方市场上被认可的徐冰,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就一直没有停过。在徐冰看来,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西方的成功是因为满足了西方人对中国的想象,成为一种奇异的景观,而不是艺术本身在起作用。客观地评价,中国当代艺术家创造力缺乏,对艺术语言的贡献也有限。

    作为圈内人,徐冰的看法和观点应该是识之深,责之切。想想看,一个没有自己话语方式和评判标准的艺术门类,就算我们圈外人也知道这种艺术形式走不了太远。

    奇观也好,骗局也罢,中国当代艺术在虚火退去后,仍然面临再度出发。向哪里去、如何走,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艺术家的高下当然不能以“胡润艺术榜”来评判,但市场毕竟可以反映出收藏者的趋向和爱好,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公众的趣味。不管是来自何方的艺术门类,如果在自己的土地上扎不了根,无论如何也长不成参天大树。

    摆脱西方的标准和框架,从传统中汲取艺术的滋养,也许可以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家重新出发的路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