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国际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国际综合
  标题导航
土耳其“脱亚入欧”背后的文化困惑
发乎情还须止乎法
警惕恐怖势力的网络化生存
智利叫停震后“灾难旅游”
非洲复兴纪念碑在塞内加尔揭幕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0-04-08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警惕恐怖势力的网络化生存
本报记者 毛 莉

    近日发生的俄罗斯地铁连环爆炸案震惊世界,不断披露出的关于这次恐怖袭击的细节更是骇人听闻:女“人弹”德兹内特·阿卜杜拉赫曼诺娃年仅17岁,武装组织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招募了包括她在内的30名女子,在车臣对她们加以训练。实际上,恐怖分子利用网络手段辅助作恶,这并不是第一次。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恐怖势力对网络的利用已经成为威胁传统安全的新问题。

    招募渠道

    网络上曾流传过一个有关恐怖分子“招聘流程”的帖子,虽然该帖内容纯粹为“恶搞”娱乐,但是恐怖组织利用网络招聘恐怖分子的做法却真实存在于现实生活中。

    去年圣诞节期间,美国曾遭遇了一次“炸机未遂事件”。虽然恐怖分子炸机未遂,但美国人由此意识到他们面临的反恐形势越来越复杂——刚满23岁的尼日利亚籍嫌疑人阿卜杜勒·穆塔拉布是个身家清白的“业余”恐怖分子!事件发生后,穆塔拉布周围的人一度无法把“家境富裕、安静谦逊、循规蹈矩、热爱足球”的他与企图炸死近300名乘客的恐怖分子联系在一起,而此人就是通过网络招募被恐怖组织纳入旗下的。更令人震惊的是,恐怖组织从招募到训练穆塔拉布的时间总共不超过6周。据其本人透露,他只在窝藏于也门的恐怖组织接受过简单的爆炸装置训练,声称“只要学会如何在飞机上引爆炸弹就可以了”。美国国防部由此认为,恐怖组织使用网络招募恐怖分子,为截获恐怖攻击信息并予以干涉增加了很大难度。

    英国也面临过同样的麻烦。网络时代来临之前,境外的恐怖分子要进入英国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因为英国的反恐部门和情报部门已经建立起了成熟、完善的防控体系。现在,这一体系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许多恐怖组织头目和极端伊斯兰分子正在通过互联网来扩张他们在英国的影响力。几年前,在基地组织的蛊惑和诱导下,英国一位年仅17岁的大学生加入英国国内的极端组织,并被训练成为潜伏在英国的“圣战”分子。被捕入狱的他透露基地组织正利用互联网在英国的大学校园里招募“圣战者”。被招募为基地新成员的学生大都是些独来独往的人,由于对现实有一种幻灭感,他们往往只通过网络结识朋友,一起参加一些以种族或宗教信仰为基础的网络俱乐部。

    购买军备

    一位专家说:“如果你想搞一次袭击,英特网上能找到所有你需要的东西。”只需花费10美元,塔利班武装人员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购买到美军的特殊红外线敌我识别装置。带上这种敌我识别装置,并穿上美军制服“乔装打扮”一下,塔利班武装人员很容易被视为美军士兵,既可以逃过美军的空袭,还可以帮助“人弹”接近美军目标发动突然袭击。美国官员证实了这一看似荒唐的消息。除了敌我识别装置外,塔利班人员还可以通过网络买到夜视镜、军用通信设施等。

    事实上,现在的恐怖分子中有不少是网络高手,他们尝试使用各类新型网络工具,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其他途径难以获得的信息。此外,他们还操纵了多语种的广播,通过发布动态消息来吸引对其主张感兴趣的人群,并通过网络与其成员保持联系,随时发动恐怖袭击。恐怖组织还在“虚拟训练基地”通过各种免费网络教程来训练恐怖分子如何制造和使用炸弹、发动袭击。此外,网络还给“志同道合者”提供了交流接触的机会。通过交流,阿富汗的武装分子和恐怖分子从伊拉克的同行那里学到了如何安装路边炸弹并且造成更大杀伤、如何发动二次恐怖袭击及连环袭击等。

    声称为莫斯科地铁爆炸案负责的俄罗斯车臣武装头目多库·乌马罗夫有一个“卡夫卡兹中心”,该中心的网站建设得相当完备,有5种语言的版本,还通过网络招聘翻译志愿者并设置了网上信用卡捐款窗口。

    网络杂志

    前几年,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名为《阿尔-坎萨阿》的网络杂志。这个网站以粉红色为基调,并以女性较青睐的桃红、赭石色做装饰,表面上是一个由妇女撰写的网络杂志,针对的读者也是妇女。但在食物、时尚和家居等话题背后,它实际上在讨论如何准备战斗、如何养育未来的“战场狮子”,并从理论上讨论女性战士的角色。该网络杂志在它的创刊号中宣称:“我们将身着面罩和长袍,手持武器,怀抱我们的孩子。”

    让人担忧的是,《阿尔-坎萨阿》只是迅速成长的恐怖势力的网络杂志的冰山一角。近两年,基地组织的网络杂志《战场共鸣》总共出版了10多期,发表了多篇与恐怖主义相关的文章,包括对恐怖分子头目的采访、“圣战士”传记、如何成为一名更出色的基地基层士兵的指引、也门政府所持有的恐怖分子清单以及“圣战”中妇女的作用等内容。一旦基地组织对“敌人”实施了成功的袭击,该杂志也会发表文章,进行一番庆贺歌颂。此网络杂志曾像病毒一样被分发到多人的电子邮箱,邀请读者发表观点进行互动,不过后来这些邮箱大部分被弃用。《战场共鸣》努力在没有广告收入的情况下生存下去,他们没有固定的网络中心,编辑有时候直接通过网络和远在各地的作者联系,大部分撰稿人是基地组织成员或者其相关人士。所刊登文章的质量与一般杂志相比,有更多的拼写或者语法错误。基地组织声称对美国圣诞节“炸机”袭击未遂事件负责的消息就来自于《战场共鸣》,这意味着该组织把这份网络杂志作为了其与外界联系的平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