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侯丽) 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由中国文化报社、中国文物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自2009年10月正式启动,经过5个多月的筹备,目前已完成初评阶段。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专家初评会日前在京召开,共有15条街道入围。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的举办,旨在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发掘、提升中国城市名街的历史文化价值,加强对它们的保护、传承和建设。
2009年,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成功举办,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共有200多条街道报名参加,公众投票总数超过140万张,活动组委会结合专家评选与群众投票,评选出了首批10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在社会各界对名街保护的呼声中,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全国各地的街道反响强烈。截至初评会召开前,全国共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00余条街道(区)向组委会提交了申报材料。4月6日,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组委会召开专家评审委员会会议,对申报街道(区)展开初次评审。出席本次初评会议的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有罗哲文、谢辰生、朱自煊、王景慧、郭旃、张杰、吕舟、张松、张兵、侯卫东、陈同滨、高丙中、赵中枢等国内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设计方面的资深专家。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到会讲话,本报社长孔繁灼、中国文物报社社长解冰以及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莉、本报副总编宋合意等也出席了初评会议。
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由罗哲文担任,副主任由王景慧担任。在事先进行材料阅读的基础上,与会的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经过资格审查、评选标准讨论、集体审看申报城市视频资料等程序,再进行记名投票。最终,15条街道(区)进入第二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初评入围名单。
这15条街道是:江苏省苏州市山塘街、天津市和平区五大道、福建省泉州市中山路、江苏省无锡市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上海市虹口区多伦路文化名人街、江苏省扬州市东关街、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工业遗产街区、福建省漳州市历史文化街区、重庆市沙坪坝瓷器口古镇传统历史文化街区、江苏省镇江市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北京市烟袋斜街、浙江省杭州市清河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昂昂溪罗西亚大街、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街、陕西省榆林市米脂窑洞古城一条街。
与会专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综合实力迅速增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水平不断提升。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很多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良好保护,并在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们也看到,一些历史文化名街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受损或消失,一些有重要文化价值的文化生态已难以恢复,而且这一现象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切实做好历史文化名街及街区的保护,促进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促进文化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不仅是城市保持并展示个性、增加魅力的需要,也是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文化软实力提升,增强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科学发展的需要。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不仅对于入选地的景观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全国的历史文化名街保护都是一个推动。评选活动不仅让地方政府部门及街区的管理部门意识到保护的责任和意义,对当地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让其他没有入选或尚没有参与进来的街道,也增强了保护意识。
“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专家评审委员会副主任、高级城市规划师王景慧在谈到“名街”的评选标准时说,“名街”的推介是要把最好的历史文化街区选拔出来,因此,相比于去年,在评选标准上做了改进。
这些要求主要分4个方面。第一,关于历史文化要素,《入选标准》要求“历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有过重要影响,或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有代表性的传统产业,有鲜明的文化特色”等。第二,关于社会知名度、历史上的繁荣度。《入选标准》中提到“要在区域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在历史或现代发挥过重要影响和作用”。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和前面的第一点是相类似的,都是考虑其历史文化价值。第三,关于今日之经济文化活力,《入选标准》要求,“对原有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有一脉相承的延续性,有较多的原有居民,至今仍维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文化活力。这项要求是区别历史文化街区与文物古迹保护的重要标志。第四,关于保护与管理。《入选标准》要求,“历史街区的维护、整修要方法正确,符合规范,当地居民支持并参与街区的保护。”
王景慧表示,希望公众深入理解、严格掌握《入选标准》,选出确有价值的、可以树为样板的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据悉,下一步,读者可以通过邮件、网络、短信的投票方式,对公布的候选街道进行投票。组委会将结合专家评审与公众投票结果,最终评选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