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深度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国际综合
  标题导航
志愿服务,行驶在快车道上
为了“美美与共”的明天
他们,用心搭建灿烂的艺术彩虹




 中国文化报 >  2010-04-13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他们,用心搭建灿烂的艺术彩虹

    志愿者在“敦煌艺术大展”上为观众讲解

    白  山

    提起志愿者,人们想到最多的或许就是在汶川大地震后操着不同口音热心忙碌的人们,抑或是北京奥运会上统一着装、同样热情的形象。随着事件结束,他们陆续回到各自的岗位上,淹没在往来人流中,却让人们记住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志愿者”。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一种志愿者,他们默默地工作,为人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食粮,努力搭建起公众与艺术沟通的桥梁——他们就是来自博物馆、美术馆的志愿者。

    苏力:一切让时间验证

    今年56岁的苏力曾是国家外文局的一名培训老师,早在2002年,她就成为了国家博物馆的一名志愿讲解员。8年过去了,她已是国家博物馆资格最老的讲解员之一。

    年轻时的苏力爱看文物和古代建筑。据说,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村北的法海寺内,存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壁画,在“文革”时期,郭沫若路过此地时,就请当时的看门人悉心看管,还专门向国家有关部门提出保护意见,使其当时幸免于难。那时的苏力听说此事后,曾多次前往该村,想一睹为快,无奈看守寺庙的人不给她开门。有好心的村民告诉她,那守门人平日爱喝酒,于是她买了2瓶白酒终于得以进入观看。

    这种对于历史文化的热爱,在她参加工作之后,依然不减。2002年,国家博物馆招募志愿者时,她想,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呀,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并第一时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家人。可家里人都极力反对,他们觉得,当志愿者一不得名二不得利,说不定还会受别人的气,都这把年纪了,何苦呢?况且和家人共享天伦的时间也会大大缩短。苏力沉默了,该怎么办?慎重考虑之后,她决心瞒着家人去应聘,同时,受聘后保证提前完成日常工作和家务。

    最难的还是做好讲解工作,每一次苏力都会花费很多时间准备。通常,在一场展览举办之前一两个月,博物馆就会请相应领域的专家来讲课,让志愿者充分了解展览背景、策展意图以及与每个文物展品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每次,苏力都会先把专家的课全程录音,然后回家反复地听,直到全部听懂、消化为止。虽然博物馆会提供给志愿者一份讲解词,但苏力并不简单地背诵,而是查阅大量的资料,对讲解词进行适当修改和补充,从而变成自己的语言。

    在讲解之余,她也常常盯着博物馆里的珍宝琢磨:想当年,工匠为什么雕成此而非彼?越想越有意思,越想越为古代工匠们的眼光和精湛工艺而叹服。回去再查资料,每有所悟,她都会对照珍宝证之再三,而后将所悟融进自己的讲解里,让讲解生色不少。每次讲解完毕,展厅内都会响起热烈的掌声。

    2009年,苏力正式退休才把自己做志愿者的事告诉了家人。从此,她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志愿者工作中,还成为了故宫博物院和中华世纪坛的志愿者。这一年冬天,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雍正大展”,展出许多鲜为人知的国家级珍品。她和志愿者一行21人自发组织自费去台湾看展览,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者工作早在20年前就已展开,对志愿者的管理早已有了一套非常科学系统的体系。为此,受国家博物馆的委托,苏力还对那里的志愿者工作做了详细调研,并写成了4000多字的研究报告。

    在与苏力聊天的过程中,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做的这些决定能不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她坚信,自己做志愿者的决定是正确的。

    朱宏:教师生涯的延续

    2010年3月的一个下午,中华世纪坛的长期基本陈列展览--“世界文明艺术展”又迎来了一批客人,他们是中国传媒大学中文系大二的学生。该展览涵盖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古希腊、古罗马、印度和美洲等六大古代文明。此次展览中的328件展品来自世界14个国家的博物馆,涵盖了自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18世纪的世界文化遗珍。为了让学生们跨越空间,思接千载,更好地读懂印度的湿婆像、雅典的黑漆陶瓶、古罗马的维纳斯像……志愿者朱宏又一次来到中华世纪坛做讲解,他同时还是故宫博物院的志愿讲解员。

    朱宏今年62岁,可以算得上是国家博物馆年龄最大的志愿者。他告诉记者,一般博物馆招聘,志愿者的年龄都限制在18到60岁,但是因为他身体好,讲解水平不错,因而获得了这一“特殊照顾”。为了这个工作,他很注意锻炼身体和保护嗓子。他从不吃辣,他说自己虽然喜欢吃辣椒,但更喜欢讲解工作。

    朱宏的音质很适合讲解,常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观众听声识人。有位河南籍的文化工作者曾经到国家博物馆观展,当时由朱宏讲解。事隔两年,这位观众再次到北京中华世纪坛观看“世界文明艺术展”,再一次遇到朱宏讲解。那位爱好者听完之后,突发感慨:“您的声音和国家博物馆的一位志愿者一样好听,讲解也都非常专业。”朱宏明白那就是自己,因为他同时是两馆的志愿者,对方不记得自己的容貌,却记得自己的声音。现在他们成了好朋友,对方和他相约今年暑假带着女儿来听他的讲解。

    类似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至今他讲解过的展览多达30多个,仅在国家博物馆讲解的时间就超过了1200个小时,受邀举办文化讲座30多次。他说,人虽然老了,总该找点事情做,恰好自己有一副好嗓子。那就不能浪费了。

    朱宏原为北京教育学院东城分院的化学老师,得益于教师经历,朱宏不但嗓子好而且非常会“因人施讲”。比如观众是材料系的学生,他就会讲同样材料的陶器,为什么烧出来不是同一颜色?观众是理工科的,他就注重讲解展品中的科技含量。当然,更多情况下,是结合中国古代文明来讲,朱宏说,只有认识了世界,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李丹:只为了却遗憾

    在某出版社当编辑的李丹至今在中国美术馆志愿讲解已经3年有余。她告诉记者,因为工作关系,她曾去过很多国家。每到一个地方,博物馆都是自己最爱的去处。许多博物馆里陈列的艺术品她似曾相识,但是由于自己对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所知甚少,她非常希望当时能有人为自己讲解一下,无奈语言不通,于是,这成了她出国参观的一大遗憾。

    回国后,一次她带女儿去美术馆看“墨西哥艺术展”,听到了志愿者讲解员的精彩讲解,她的心结一下打开了,为什么不做一名志愿者呢?她说:“做志愿者,一来可以弥补他人看展无人讲解的遗憾,二来自己也有艺术知识等多方面的收获。”

    然而,做志愿者对李丹而言,并不轻松。好在自己上班的时间比较灵活,有些工作可以在家完成。为了做好志愿工作,中国美术馆只要有活动,她基本上都会参加,只要有讲解工作,她都尽量到场。为此,她不仅用休息的时间参加培训,掌握讲解材料,有时甚至白天去讲解,晚上回来赶工作。对她来说,志愿讲解也是一项事业。

    200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盛世和光——敦煌艺术大展”,展期两个月,盛况空前。当时美术馆每天最多要接待2.5万人,两个多月共接待66万观众。为了让观众充分理解敦煌艺术,她和许多志愿者们一起,一直坚守在讲解员岗位上。

    讲解是一项体力加脑力的活儿,为了保证志愿者的身体健康,公共教育部要求每位志愿者每次讲解不得超过5个小时,看到前来参观者人数众多,李丹不顾劝解,从早到晚始终坚持,观众一拨一拨地来,她最终累到虚脱。对此,她不以为苦。她很自豪地告诉记者,那两个月她的工作时间超过了300个小时。

    据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何琳介绍,那段时间,每一位志愿者几乎都超负荷运转。据馆里统计,共有15人在为期两个月的展出中工作时间超过了300个小时。这意味着,他们平均每天的讲解时间是5个小时。为此,中国美术馆的工作人员特地买来了西洋参,以补充他们的体力。为了表彰这些志愿者,中国美术馆破例出资让他们到敦煌参观学习。李丹当然是其中之一。

    何主任感慨,志愿者是美术馆与公众、艺术与普通大众的桥梁,他们的讲解工作是高雅的艺术殿堂敞开大门拥抱大众,提升国民文化素质的最好方式之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