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灵
“快点,就最后几个箱子了,晚上还有演出。”江西省南昌县采茶剧团团长周天兵边搬运道具,边指挥演员们干活。由于装道具的车不能直接开到剧团门口,10多年来,每逢演出,60多箱道具都要通过板车运送,剧团成员既是演员、也是搬运工。演出安排在当晚7点,从南昌县赶到演出地点罗家集要1个多小时。搭台子,布置舞台……每次演出,周天兵都有点急。其实,近10年来,这些泥腿子们的演出都是在急促中开始,匆匆的脚步却走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最艰难的日子
“干的就是这活,受的就是这份累。”大家去吃饭了,周天兵却饿着肚子,“多年来,忙是我最开心的时候。”确实,忙是剧团红火的真实写照。1980年进团,1994年当团长,周天兵亲历了这个剧团的生死嬗变。在周天兵的记忆中,有两段时间很忙,一个是现在,还有一段则是在他刚刚进团的时候。
1980年是南昌县采茶剧团最活跃的时候。那时,戏剧刚刚重回舞台,周天兵每天都很忙,一天甚至要演3场戏。整个剧团一年要演出几百场戏,在周天兵记忆里,单单一部《梅香》就在南昌连续演出了整整2个月。
从小爱好戏曲的周天兵就这样忙着,一直到1986年。受大环境影响,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后,许多采茶剧团被撤销或是关门,南昌县采茶剧团也是前程暗淡。
缺乏设备、没有演员……周天兵眼睁睁地看着剧团从辉煌走到低谷,生活从忙碌变成悠闲。1991年,迫于生活的无奈,周天兵离开了剧团,到广州一家歌舞厅承包演出。和周天兵一样,很多人都选择了离开,60余人的剧团,到1991年仅剩下14个人。
那时,作为南昌县采茶剧团的“台柱子”,已是国家二级演员的魏筱妹对于剧团的艰难,比任何一个人感受都深。“一年都没有演出。”12岁进剧团,13岁上台演出。1984年,38岁的魏筱妹在剧团最艰难的时刻,成了剧团的团长。“有人要调离,我不放,对方威胁说要喝农药。”回忆起当年的情形,魏筱妹声音有点哽咽。
魏筱妹数次找市领导哭诉,取得了市有关领导的支持。魏筱妹又来到南昌县寻求支持,南昌县政府下拨15万元的资金,并为剧团招募了15名演员。就这样,剧团走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两条腿”走出新天地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南昌县采茶剧团终于迎来了转机,开始了改革之路。南昌县县委、县政府果断做出决定:“不能让有300多年历史的南昌采茶戏在我们手中断送,不仅要保留,而且要壮大。”
事在人为,改革首先还得从人事制度开始。采茶剧团首先实行剧团领导班子聘用制,其他演员也打破“铁饭碗”,实行竞聘制、淘汰制和待岗制度,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得上岗。“铁饭碗”没有了,演员拿出真本事开始重新排练了。戏排好了,却发现没有演出设备。
当时是1994年,32岁的周天兵从广州重返剧团,并通过竞聘成为剧团成立以来最年轻的团长。彼时剧团账上仅有600块钱。周天兵只好带着一批演员南下广州,与一家单位签订协议,演出3个月,对方拿演出设备来抵演出费用。
3个月后,周天兵带着演员及价值8万元的演出设备再次返回南昌,并把歌舞、小品演出团队和采茶戏演出团队合而为一,组建了一个采茶歌舞剧团,开始了“两条腿”走路,也开创了南昌市采茶剧团发展的新模式。
对此,不少老演员纷纷表示反对,并称采茶剧团应该只演出专业的采茶戏,加上歌舞演出显得不伦不类。然而,周天兵认为,观众逐渐年轻化,歌舞演出更符合年轻观众的要求。
“请采茶戏,免费送歌舞演出。”数次尝试之后,周天兵意外地发现,老年观众在看完采茶戏后,也会观看歌舞演出;而年轻的观众则会等采茶戏演完后再看歌舞表演。演出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剧团也越来越火了。
股份制让剧团再上台阶
改革让南昌县采茶剧团尝到了甜头,演出也日益增多,进入新世纪以后,剧团每年的演出不低于200场,每场演出价格也由最低的300元逐渐提高到3000元至5000元。
剧团火了,问题又来了。随着演出道具的增多,办公、排练等场所却无法跟上剧团发展的脚步。此时,一个想法在周天兵脑海中浮现——搞个“股份制”。这个首开江西省剧团发展先河的“股份制”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就这样,每股200元,剧团凑到了4万元钱,又添置了一批演出相关设备和配套设施。
同时,南昌县采茶剧团还与一家广州文化演出公司合作,录制了一批采茶戏光碟。传统的戏曲艺术,借助现代化的传播途径,不仅让南昌县采茶戏在本地站稳了脚跟,还走出了江西。自2002年开始,剧团演出足迹遍布全市四县五区,剧团也到湖南岳阳、株洲及广东、福建等地进行演出。
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改革。南昌县采茶戏剧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唱响在乡村和城里的戏台上。
丁琳,17岁,南昌县采茶剧团第3届学员班成员之一,近日的一个上午,丁琳正在练功房练习劈腿、下腰、翻跟斗等基本功。“王菲、王心凌、周笔畅的歌我都会唱。”丁琳告诉笔者,她外婆、母亲都会唱戏,自己也从小就喜欢唱戏,初中毕业后就来了这里。“崇尚流行,但不排斥传统。”丁琳说。“她们是传统的继承人,是未来采茶戏发展的主流。”看着认真训练的学员,周天兵眼里充满信心。
10多年的时间,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也没有模式可以拷贝,周天兵带着演员们,在改革中前行,在风雨中历练。如今,他们仍遇到设备老旧、排练场所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困难,不过在周天兵的眼里,看到的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大潮正在兴起,剧团发展也将迎来新的机遇。在周天兵的工作日记中,写满了演员培养计划、特聘作曲专家意见、新节目创作安排……
“2011年春节期间的演出,现在就排满了,罗家集演出结束后,4月11日又去了南昌一家集团公司进行演出。”这天下午3点,采访还没有结束,周天兵就急着告诉笔者,他得走了,否则就要误时,答应人家的事不能失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