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颖
两张桌子、几把椅子、6名话剧演员与20多个观众……近日,在位于陕西西安的大唐芙蓉园一个酒吧友情提供的场地里,西安市首个“剧本朗读会”就这样低调举行了。对于西安而言,“剧本朗读会”是个新事物,笔者发现,西安的话剧市场持续在低迷中徘徊,而“剧本朗读会”只是这种低迷中的一抹亮色。
小剧场:不能承受之重
西安本土的小剧场话剧显得特别沉寂,据了解,目前西安还没有可供戏剧演出的小剧场,陕西人艺话剧演员何苗告诉笔者,作为专业的演出团队,该剧院也是直至今年才开始修建自己的小剧场,且仍在施工中。而在这之前,剧院只能靠租借场地来维持剧团演出,但是过高的租借费往往令他们囊中羞涩。“去年我们剧团演员推出了自排话剧《我爱桃花》,也是靠租借剧场,彩排一小时1500元,演一场1.8万元,因为难以从票房中收回成本,原计划公演8场最终只演出4场便被迫停演了。”
大市场:尴尬开荒
除了支出过高,话剧演出的收入也同样不乐观,西安话剧院是西北地区老资格的话剧团队,编导、演员的水平在西部都是数得着的,但是近年来西安话剧院却越来越淡出老百姓的视线。一年到头排不了几部新戏,而且有的戏宣传味、说教味特别重。除了赠票或单位组织看戏外,西安老百姓多不愿意自己掏钱看戏。
去年春秋两度话剧季一度令西安市民对“话剧”两字稍显熟悉,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西安的小剧场话剧市场并没有因此有所改变。曾在上海从事3年话剧相关工作的戏剧工作者李华认为,相对于北京、上海等比较成熟的话剧市场来说,西安的话剧市场目前仍处于开荒阶段,话剧季实际上也并没有做起来。
“在上海,至少有七八个场次的小剧场每天都会有演出,因为票房收入有一定保证,每场戏常会连演半个月左右。”而在西安,曾参与了话剧季演出的何苗说,她和她的同事们一起参与了4场演出,大概耗时1个月时间,更为尴尬的是由于资金周转的问题,直至今年2月,作为《我爱桃花》独立制片人的何苗才将每人几百元的演出费付到演职人员手里。
此外,笔者还访问了一些参与演出的演员,他们普遍认为,话剧的宣传铺天盖地,但真正进入剧场观看的人并不多。小剧场话剧要在西安让本地人接受和喜爱需要一个培育过程,而这个过程并非付出时间的代价就可以。
朗读会:只是一个开始
也许,正因为如此,“剧本朗读会”便应时而生。据了解,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剧本推广方式。大约10年前,在上海的锦江小礼堂,国内首个剧本朗读会诞生,当时参加的一共有10位作者的6个剧本。发展至今日,在长沙、成都等地,剧本朗读的形式已不鲜见。今年3月14日,由西安“何李活戏剧工作室”自发组织的剧本朗读会也终于在西安露头了。
剧本朗读会,顾名思义是将文字化的剧本进行立体化的诵读。与完整的舞台表演不同,朗读会重在台词的表现和剧本的讨论,是推介原创剧本和普及经典话剧的极好平台。西安首次的剧本朗读会选择了百老汇的经典名剧《情书》作为开场,参加朗读的演员来自社会各界,有专业的话剧演员,也有业余的爱好者。
“何李活戏剧工作室”承诺以后每月定期举办1场,但很显然,西安小剧场话剧的突起,仅靠朗读会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