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美术·视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国际综合
  标题导航
藏宝于民,还是变相流失?
陈丹青、翁云鹏在北京东站画廊对话
不懂素描怎么画画
专家资源助推陶瓷和平面设计的品质
中国美院展示“绘的方式”
何乃磊国画展现“沂蒙风情”
环铁时代呈现“途中的风景”
回声壁




 中国文化报 >  2010-04-1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陈丹青、翁云鹏在北京东站画廊对话

    西方的妇女肖像(油画)  陈丹青

    本报讯  (记者高素娜)这是一个类似师徒双人展的绘画和影像展览。用艺术家刘小东的话说,一个是“27岁的偶然之作却投射出那个时代的人性之光,仗义率真的顽童”陈丹青,一个是“做事不声不响、做人不争不抢,用作品不断制造惊奇、困扰,挑衅我们思考习惯”的翁云鹏。两位画家于4月10日在北京东站画廊开展了一场艺术对话。

    此次展览呈现的是陈丹青与翁云鹏针对图像复制和数码影像的系列作品。陈丹青1997年开始写生画册,至今仍在继续。翁云鹏1998年开始描绘电视机,2003年前后开始描绘电脑,2007年前后开始制作数码影像。观看陈丹青的画册静物,人们很难确认是在欣赏名作还是在欣赏画册;而观看翁云鹏的电视系列,人们也很难确认是在“看电视”还是置身在一个有电视机的场合。陈丹青坦言:“这是一项翁云鹏的展览,我很乐意拎几幅自己的画,做做陪客。”至于作陪的理由,则是翁云鹏十几年来,从陈丹青那些画册静物中获得持续的创作动机。

    陈丹青的早期绘画《泪水洒满丰收田》与《西藏组画》,是对苏俄和欧洲传统的追寻,具有浓厚的“名作”意识。当他到达美国,长期浸淫于西方人文传统之后,开始转向“观看方式”的探究。自上世纪90年代迄今,他绘制的大量画面虽仍然指向“名作”,但在他的并置系列和静物写生中,名作与印刷品、绘画与图像却构成了重合。也正是这批作品,启示了翁云鹏画布中的“电视影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