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宋佳烜
悠久的历史、完善的体系、人性化的制度……提起德国的教育体制,大多数人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词句。作为世界上最早建立国民教育体系的国家之一,德意志民族悠久的教育史和宽松的教学环境一直在全球范围内饱受好评。然而最近,就是这个在外人眼中几近完美的教育强国却交出了一份并不令人满意的答卷。据德国某杂志近日的一份调查问卷显示,62%的德国家长对本国的教育体制表示不满,其中20%的人甚至属于“强烈不满”。问卷同时还显示,59%的被调查者支持本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使其同其他欧洲国家一样,不必过早分流小学毕业生,让孩子们可以接受更长时间的统一教育。
德国孩子10岁定终生
一位在德生活了20多年的中国人高娃向记者介绍了德国复杂的教育体制。德国实行12年义务教育制度,学前教育虽然也是免费的,但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自行选择。到了6岁,所有适龄儿童都将进入小学开始学习。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时,为了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潜力,教师并不会给予孩子任何分数上的评价和考核,只会在每学期期末给家长们一些关于孩子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评语。然而,小学毕业时,孩子们都必须参加毕业考试。小学阶段的3门主课,即德语、数学和常识的分数高低成为其选择中学的关键,按照分数高低,孩子们会被分流到不同类型的中学。在德国,3种类型的中学对孩子们来讲意味着3种完全不同的未来——分数最低的学生会被分到普通中学,这类学校以职业教育为导向,强调实用技术的操作,毕业生大都会在一定的学徒期过后成为技术工人。分数中等的学生会被分到实科中学,这类学校从事比较高等的职业教育,毕业生有机会升入专业技术学校继续学习,或是进入社会成为比较高级的技术人员。实科中学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很好,而且学生如果成绩优秀还大有可能转入文理中学学习。文理中学就是成绩最好的小学毕业生升入的学校,这里强调对学生进行深化教育,毕业生可以通过高中毕业考试并直接获得进入高等院校继续深造的机会。据统计,每年只有大约30%的德国小学生能够进入文理中学学习。
高娃的孩子今年刚刚结束了小学课程,因为很小的差距,未能考上文理中学,而不得不进入实科中学学习。高娃对记者说:“德国的教育体制看似公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以小学入学为例,虽然政府规定小学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采取的是就近入学的原则。然而,在德国,人们的居住区却是有很大区分的。社会的精英阶层,如医生、律师、教师等会聚居在同一个区,而来自土耳其、东欧、越南、中国的移民也大都有着各自的居住区。相比较而言,精英阶层居住区附近的小学生源和教学质量就要好很多。“我儿子的一个德国朋友就住在‘精英区’里,听说他们班全班都考上了文理中学。但很多移民家庭的孩子却由于语言问题而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才10岁的孩子就要面临人生的抉择,这多少让人觉得有些残酷!”
教育强国面临扬弃难题
事实上,通过小学毕业考试对孩子进行分流的做法在德国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近日,汉堡自由市针对学制改革的全民公决又一次把这个老问题推上了风头浪尖。
除了为提高教育水平而推行的缩减班级容量、加强对落后地区教师的培训、在低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等措施之外,此次汉堡市学制改革中的一项措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废除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代之以德国北方地区所特有的综合中学。综合中学是以“机会平等”理念为基础创办的,旨在保证那些分数较低的学生不因某些科目的成绩不理想而丧失更好的学习机会。在综合中学里,学生们可以依据个人的喜好与兴趣发展。根据汉堡市的改革方案,该市的综合中学将会同时提供之前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所能获得的毕业证书。除此之外,学生们还将会有与文理中学学生一同听讲及参加升学考试的机会。
然而目前,这项改革措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一些反对改革的学生和家长纷纷走上街头,打出“我们不想沦为试验品”的标语牌来表示抗议。一些人认为,新的改革并没有改变现有学制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所谓的“综合中学”与文理中学相比,仍旧是“毫无吸引力的中学”,改革将会是一次耗费巨大而又毫无成果的冒险。
不过,德国社会也不乏支持这一改革的声音。一位汉堡议员指出:“虽然改革不会出现立竿见影的成效,但这首先是向正确的学制发展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巴伐利亚州议员马丁支持建立综合中学。他认为,这类学校可以使德国的教育不再出现断层,理想中的综合中学将代替现有的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甚至文理中学。
在欧洲,德国和奥地利有着自己独特的学制。为了适应欧洲教育一体化进程,自2010年起,德国的高等院校开始全面实施“博洛尼亚进程”。“博洛尼亚进程”不仅涉及课程、教学和学制的变化,更冲击着德国自威廉·冯·洪堡创建柏林大学以来,历经200多年的传统高等教育理念。曾几何时,历史悠久的教育体系是德国人引以为傲的资本。然而,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动,这一古老体系暴露出的弊端也开始让德国人不得不思考扬弃的问题,在发挥本国教育体制优势的同时,摒弃那些与现代社会发展不合拍的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