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阿利 崔倩倩
从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至今,十年来,我国西部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都有了深刻的变革。作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的文化产业在这十年间也经历了历史性的巨变。其中,西部电影从最初经历改革的阵痛,到如今产业化竞争格局的初具规模,西部电影人一直在为重振西部电影不懈努力。
回首新世纪前十年西部电影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西部电影寻求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中国电影的行业竞争格局也已将西部电影推向了国际化大舞台。面对国际国内的双重竞争压力,西部电影没有退路,只能与时俱进地向前发展。
回望新世纪前十年,这一时期的西部电影人不负重望,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西部电影优良传统的同时,大胆吸收借鉴现代先进的电影拍摄技术和手法,积极开拓电影题材,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努力探寻产业化、商业化、市场化的发展新路,使得这一时期的西部电影在诸多领域比传统西部电影有了更为明显的变化。
题材选择更加多样化
著名电影导演吴天明曾经说过:“西部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创作素材。浩瀚的戈壁滩,无垠的大漠,雄伟的黄土高原,黄河中上游地区人民豪放粗犷的性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生活,都是绝好的表现内容,我们为什么要舍近求远,放弃这得天独厚的条件去编造那些远离我们生活的东西呢?” 在以《人生》、《黄土地》、《野山》等为代表的传统西部电影中,落后的农耕文化、贫瘠的自然风貌和愚昧的思想观念都是创作者要着力展示和批判的。
新世纪前十年的西部电影没有与传统西部电影彻底告别,而是在充分继承了西部电影的优秀传统和重要特质的同时,在文化形态、叙事策略、影像语言上进行了诸多积极有益的探索。影片《美丽的大脚》、《可可西里》、《图雅的婚事》与传统西部电影不同的是,在文化视角方面走“平民化”路线,创作者以“平视”而不是“俯视”的文化姿态关注西部、关注人与自然抗争的永恒叙事母题,这种叙事视角的亲民性拉近了影片与普通观众的距离。
《高兴》、《羊肉泡馍麻辣烫》则将当下西部现代城市生活糅合进了西部电影的叙事。张美丽和她的学生们在北京繁华的大都市下只能是格格不入的“外地人”,但是,刘高兴、杨有宝却能凭借积极、乐观、豁达的心态努力奋斗,并且最终实现了成为一名“西安人”的梦想。至此,西部电影中的农民终于彻头彻尾地“进了城”,而且并没有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
《英雄》、《天地英雄》、《画皮》是新世纪前十年西部武侠电影在继承传统西部武侠电影基础上的创新之作。影片中西部广阔的草原、无垠的沙漠和茫茫的戈壁已经成为构成影片叙事的不可缺少的环节,西部雄伟壮丽的自然风貌是导演塑造或悲壮或豪迈的英雄的重要道具,也是导演营造史诗般意境必不可少的“后景”。这些影片中出现的用电脑特技营造出的魔幻风格也是传统西部武侠电影所无法企及的。
电影类型更加多元化
20世纪80年代,当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人生》和第五代导演陈凯歌的《黄土地》在银幕上不期而遇,碰撞出西部电影激烈的艺术火花之时,其他导演也纷纷将摄影机镜头对准了中国的西部,推出了《猎场扎撒》、《野山》、《红高粱》、《黄河谣》等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西部电影作品。整体风格的深沉、凝重成为了那个时期西部电影的标志性印记。
2002年,被誉为“新西部电影”的代表之作《美丽的大脚》问世,西部电影开始了在新的世纪、新的环境中的探索,电影类型逐渐摆脱了单一化的模式,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第六代导演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陆川的《可可西里》、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再次选择了中国的西部,堪称是这一时期西部电影中“文艺片”的代表之作,这些影片大多以纪录式的拍摄手法见证了时代变革过程中西部普通民众的悲与喜、乐与愁,书写了新的西部传奇,突破了第五代导演寓言式电影的宏大叙事风格,摆脱了其精英化文化批判式的视野,以平实的、贴近百姓的视角真实地展现西部,展示西部地域,展示其丰厚的人文内涵。
《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等西部武侠电影经过不断摸索,已经发展出了一条依靠大场面、大制作、大明星来保证票房的道路。宁夏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画皮》更是另辟蹊径,将原本发生在东部的聊斋故事搬到西部的背景下演绎。
《高兴》、《羊肉泡馍麻辣烫》等片中对歌舞、喜剧、悬疑甚至是恶搞元素的大胆糅合更是颠覆了传统西部电影一贯深沉的影片基调,迎合了现代观众的口味,为小成本制作的影片在电影商业化道路上的探索迈出了大胆创新的一步。
大型电影纪录片《大明宫》、《玄奘大师》不仅是近几年西部电影在积极挖掘西部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寻求类型突破的典范之作,影片运用数字特效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的尝试更是西部电影在创作观念、制作手法方面主动与国际接轨的明证。
市场机制更具灵活性
中国西部电影形成集团冲击力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这一时期的西部电影创作主要是以西安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等为主导的,随后峨眉、天山、内蒙古、宁夏等各“西部”电影制片厂也纷纷推出一系列西部电影作品,开创了西部电影创作空前的高峰期。但到了90年代,面对来自电视、网络以及进口大片等外部威胁的轮番冲击,加上行业本身深藏多年的危机的一并爆发,西部电影顿时陷入了低迷期。
如今,大量民营影视机构涌现,共同分享电影市场,西部地区优良的影视文化资源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制作者的参与,原有的国营电影厂靠政府吃饭的日子早已成为过去。许多国营电影厂在经历了改革的不适之后,成功突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电影制作方面开始多方位、多渠道地进行融资。
当然,这种现状的存在也各有利弊,一方面竞争局面的形成可以增强企业的危机意识,对影片整体质量的提升起到鞭策作用,另一方面在没有龙头企业领军的前提下,散兵游勇的状态势必会削弱整体的竞争实力。
产业竞争更具规模化
如今的西部电影正在从低谷中慢慢走出,在逐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势互补中,凸显电影产业化竞争、集团化竞争的集团优势,以联盟的方式提升西部电影整体的核心竞争力。
为了改善电影票价居高不下的现状,推动电影市场改革,四川峨眉电影公司在成都率先推行“5元票价”的举动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赞同与反对之声此起彼伏,有关“5元票价”的争论至今还在继续,是非曲直暂且不论,但这一举动实行仅10天,成都电影观众人次和票房就比降价前分别增长了10倍和45倍。由此可见,电影票本身价格的居高不下也是限制电影票房的重要因素。
曾经担当西部电影领军角色的西部电影集团,在电影产业化进程中所做的探索也是十分有益的。如今的西部电影集团不仅在电影制作方面积极谋求发展,而且在电影、电视剧制作以及相关、后续产品的开发上多管齐下、共同发展。西部电影集团数码基地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为现代化的影视数字制作机构。西部电影频道的开播,为电影销售多渠道化提供了新平台。西影影视传媒学院的开办也成为西部电影集团储备人才的基地。
2006年4月,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重点在于整合和扶持民营影视机构,形成企业的集群式、集团化发展。曲江影视集团的这一举措对于提升陕西影视制作的整体实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西部电影曾经承载着无数中国电影人的梦想,引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为中国电影争得了无数的荣誉,西部电影的经典代表性作品在电影美学等领域所做的探索,注定了这些影片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文本。新世纪前十年,西部电影的探索已经初见成效,西部电影应该抓住发展的大好契机,积极寻求多方合作,争取早日走出一条商业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提升中国电影整体质量的强大助推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