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非遗 上一版3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2版
综合新闻

第3版
专题
  标题导航
詹家屯的“千里走单骑”
岫岩民间:出个“闷”给你猜
17个非洲国家签署协议保护传统文化
图片新闻
在家乡的山水中喊歌才有激情
石窝里凿出汉白玉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走进校园
沈阳举办非遗项目巡展




 中国文化报 >  2010-08-20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窝里凿出汉白玉

    池玉玺

    近日,北京房山首届中国汉白玉文化艺术节在中华世纪坛开幕。该艺术节以“房山大石窝镇汉白玉石作”文化为底蕴,以“传承历史,创意未来”为主题,将历时5个月,期间除了举办雕刻创意大赛,还将汇聚艺术名家和业内人士共同探索汉白玉保护发展之路。

    汉白玉是一种白色大理石,质地坚硬、色泽洁白、品质高雅,在历史上被广泛地用于宫殿、庙宇、园林、陵墓、碑刻等。北京故宫里的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台基上。此外,圆明园的大水法,颐和园的清宴舫、十七孔桥以及明十三陵的神道石碑坊等,皆选用了上乘的汉白玉石材。由于与北京重要建筑的密切关系,汉白玉也被称为“北京之基”。

    据介绍,这些石材均采自北京房山大石窝镇。此地汉白玉的开采、加工、雕刻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汉代。金、元、明、清定都北京,大兴土木,汉白玉大量用于皇家建筑,是开采石料的鼎盛时期。年深日久,石材开采地点形成了一个个大坑塘,采石人称之为“大石窝”。全国各地的工匠艺人奉命云集,慢慢形成今天的石窝村,大石窝镇就是以此命名。当年采石留下的一个“大石窝”也叫“白玉塘”,被定为房山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它原属于石窝村,因为距离石窝村较远,后来逐渐形成了另一村落高家庄村,俗称高庄。当时,成千上万的工匠驻扎在石窝村西北的青龙山营地,为了统一指挥,统一行动,就以大旗为信号,因此青龙山又被人们称为旗杆山。当初石窝村北集中了大批铁匠,专门负责制造和修理石匠的铁锤、铁杆、铁錾,又因为位于青龙山脚下,便被称作下铁匠营,后来俗称下营。而郑家磨村和王家磨村,则因明代有郑姓、王姓人家设水磨、水碾加工粮食,供应四方石匠而得名。这些地名一直留传到今天,成为大石窝作为“汉白玉之乡”的历史见证。

    汉白玉采石之前要先勘探,经验老到的石匠可以“寻山问脉”,即根据山势找到优质汉白玉的储藏地点。石料开采有破土开山、砸钎放炮、除盖见肉(除去土石层,显露矿层)、安锲开活(活指石料)、装撬滑料(用滚木将石料拉出)等各道工序组成的“二十八字诀”。而大石窝传统石作中的5项专技——敲、打、滑、拉、安则是贯穿始终的专业技术。石作文化的核心是雕刻工艺,大石窝雕刻工艺属北派大理石雕刻,风格多变,工艺细腻,这些复杂的工艺、技术多在父子、师徒间口传心授。

    大石窝汉白玉目前探明的储量仅有80万立方米,近年来,国家对汉白玉石材实行了限量保护性开采,大石窝汉白玉面临着产业升级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机遇与挑战。据大石窝镇镇长李中华介绍,面临资源优势锐减的不利因素和实现节约环保发展的新要求,大石窝镇将利用科技、文化两把“利刃”,转变发展方式,探索新的生产性方式保护之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