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国际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 版

第3版
文化交流

第4版
国际综合
  标题导航
爱丁堡艺术节或将“节衣缩食”
人道救援:有热情还需有技能
图片新闻
美国艺校男生张冠李戴中国首都
法国观众喜获“内蒙古草原的祝福”
《永远的丝绸之路》专题讲座在东京举办
原木路标为布鲁塞尔艺术山添活力
巴基斯坦为保护本国电影限映印度电影




 中国文化报 >  2010-08-24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国艺校男生张冠李戴中国首都
——中国文化“走出去”日显重要

    本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林 彤

    前不久,记者在美国一家艺术学院讲课时,随意问了一句“中国的首都是哪里”。之所以说是“随意”,因为我以为举世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才在北京闭幕,谁还能不知道这个答案?结果,一个男同学积极踊跃地抢答道:“中国的首都是东京!”这下子,我不免瞠目结舌、哭笑不得了。

    这位美国男生的回答让记者联想到上世纪80年代,经济处于鼎盛时期的日本,是怎样在经济贸易、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向美国渗透的。当时,日本公司高价炒购美国重要的房地产标志,如纽约的帝国大厦等;高价兼并、收购美国公司;日本公司雇员遍布美国各大城市;索尼、铃木、住友、三菱等日本公司和美国著名公司并驾齐驱,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字。全美各大、中、小学也纷纷开设日语课,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亲日大使”,连日本料理中的寿司、毛豆、豆腐也都成了英文中的流行词。在很多美国老百姓眼里,日本这个位居东亚的小岛国,形象是高大、了不起的。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日前,据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中国已正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这个消息对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老百姓来讲,好像有些突如其来,他们似乎还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事实上,美国人此前在报纸上,广播、电视里时常会看到、听到中国这个词汇,只不过往往和民主、人权的话题脱不了关系。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美国媒体对西藏问题、奥运火炬传递在巴黎受阻,以及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比奥运会本身的报道更多,这引起了众多明白真相的中外民众的不满。虽然美国媒体也会有一些关于中国改革开放、介绍中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文章或节目,但比起当年对日本长篇累牍的全方位报道,还是相形见绌的。至于美国中学的世界历史课本中,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被压缩为一章,一带而过,对中国的近、现代史更是只有只言片语,这也难怪美国大学生对中国知之甚少,误将“北京”做“东京”了。

    不过,这个现状注定会改变,中国崛起这一不可争辩的事实,已使美国老百姓把更多关注的目光转向这个屹立于亚洲的东方大国了。记者所居住的波特兰位于美国西北部的俄勒冈州,该市以绿色环保、高科技和前卫的文化艺术思潮著称于美。去年,中国一跃成为俄勒冈州最大的贸易伙伴,州政府迅速意识到加强与中国交流的重要性。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倡议并配合各高校、中学及小学设立中文学习课程,提供中文教育的学校如雨后春笋出现于全州。波特兰校区的一所小学提供“全浸式”中文课程,并被美国联邦政府选为从幼儿园到大学16年的中文教育试点项目。与此同时,孔子学院也在该州落户。今年年初,波特兰艺术博物馆还成功举办了“创意中国”展览,展出了中国改革开放后涌现出的艺术家、广告设计师、建筑师、时装设计师的作品。美国老百姓在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刮目相看。在此之前,因为美国商店里到处可见“中国制造”的商品,他们只知道中国是世界的加工厂,通过这次展览,他们了解到中国正在逐步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此外,波特兰市民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看到了由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蹈团表演的《梁祝》及其他中国舞蹈,再次见证了中国在舞台艺术和文化上的创意新动态。

    要让中国文化深深扎根于美国民众的心里、让美国民众普遍接受并欣赏中国文化,我们现在还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但记者相信,通过上面所提到的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所做的各种努力,以及未来更多持久、“润物细无声”的努力(如创意出更多类似“功夫”“太极”“气功”这样的代表性词汇,将其融入到英文词汇中去),我们中国文化在世界上一定会遍地开花、深入人心——到时候,相信就很少会有美国大学生张冠李戴、不知中国首都是什么的事情发生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