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宇波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外联局、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主办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合唱节于8月2日落下帷幕。历经近20个春秋,中国国际合唱节已经成为一个响亮的品牌和一项规模大、规格高、融汇了专业和业余合唱的国际交流活动,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中国国际合唱节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凝聚各方力量,准确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全力打造合唱艺术节的“国家队”,全方位促进合唱艺术的大繁荣、大发展。
脉搏之一:最广泛的参与性
合唱艺术是全球参与性最强、普及度最高的音乐艺术,在我国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有数以十万计的业余合唱组织活跃在祖国大江南北。作为合唱界的“国家队”,中国国际合唱节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代表了中国各行各业最广泛的合唱力量,也成为中国合唱和世界合唱交融的窗口,具有无可比拟的国际性。从合唱的诞生地欧洲到新兴的亚洲、美洲,都有不同风格的队伍带来独具一格的合唱作品。中国国内的队伍则来自天南海北,北国的黑龙江、南方的广东、西部的甘肃都有合唱团来京参加盛会,带来包括混声合唱、民族特色、原生态、童声合唱等多种风格的佳作。比赛是合唱节最富有竞争性的一个板块,广泛的参与性也在比赛中得到最佳体现。历时4天的比赛在北京解放军军乐厅举行,共有50多支来自国内外的合唱团体参加角逐,最终产生金奖11个。
合唱艺术在中国的大繁荣、大发展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国际高标准、并且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国际合唱节更能促进合唱艺术的发展。通过参加中国国际合唱节,在国家级的最高平台上展示自己的实力,对所有合唱团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展演、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设置,也让不同的合唱团体能够找到自己的舞台。
脉搏之二:国际化合唱要求文化多样
当今世界合唱艺术的主流已经转向为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传统的欧洲合唱观念有所改变,传统的合唱只突出了西方的经典音乐,但是我们今天应该了解音乐的传统、音乐文化,以及当代音乐发展趋势的丰富性、多样性。合唱艺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欧洲古典的范畴,许多民族的优秀文化也已经给合唱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文化多样性在国际合唱界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我国的合唱艺术亟须一个得力的平台,了解国际第一线的发展态势、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如何在文化多样性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将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合唱艺术相结合,进而为世界合唱的发展做出贡献,也需要有国家级的平台,而中国国际合唱节无疑是最好的载体,建设高水准的交流平台也是“国家队”当仁不让的使命。合唱艺术作为一门国际语言,拥有超越国界、民族的艺术感染力。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宇认为,国际合唱界的发展潮流充分佐证了文化多样的特征,而中国合唱艺术也定能在文化多样性的潮流中保持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为世界合唱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脉搏之三:专业和业余的互补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曾对当前专业合唱团体的低迷状态感到痛心疾首,但主持中国合唱协会工作的他在业余合唱的领域看见了曙光。他主持下的中国合唱协会有一大工作重心,就是组织专业合唱人士深入到业余合唱团体当中为他们提供指导,为中国整体合唱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合唱艺术的业余和专业应该有所交流、有所互补,中国国际合唱节作为“国家队”承担起了这个重任。针对当前合唱界普遍公认的业余团体指挥难的问题,合唱节组织了合唱指挥大师班,邀请萧白、吴灵芬等合唱指挥泰斗主讲大师课程,实战性高、针对性强。这项工作已经举办了多届,是中国国际合唱节的拳头项目,专业的指挥家、艺术团体在大师班上起到的示范作用让学员们耳目一新,而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现场演示作品,也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指挥学员们受益匪浅。
脉搏之四:科技助推合唱
除了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讨论,不少学者也将目光投向了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在线音乐等新型科技手段,并提出各种方案。在多元文化的兴盛和强大的技术浪潮影响下,合唱艺术经历着最好的时代。第十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一大特色就是现代科技的助推作用。中国国际合唱节的官方网站早在一年前便已经开通,网站(http://www.cicfbj.cn/)提供了丰富的功能:在线报名和资料下载使得参加第十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国内外合唱团第一次方便快捷地轻点鼠标便完成过去繁琐的材料准备工作;中英双语的界面资料翔实充分,甚至连参加合唱节之余的闲暇时间,网站都为客人们准备好了北京的文化旅游资料,温馨又贴心;“交流园地”栏目里,合唱界的专家学者撰写的文章生动活泼,资料性很强。
合唱节的开、闭幕式等场合有许多合唱团联袂上演的中国国际合唱节主题歌《和平友谊之歌》和贝多芬的《欢乐颂》等乐曲,需要将曲谱和录音等资料提前下发到参加合唱节的各地合唱团乃至国外的合唱团。而在互联网科技的帮助下,轻点鼠标便能瞬间下载曲谱和录音资料,这在过去9届合唱节里是没有过的。利用现代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能够给合唱艺术的普及、繁荣带来新的力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让合唱艺术达到无限的可能。
脉搏之五:充分利用政策发展合唱
国家对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十分关注,中央领导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作为全世界最普及的音乐艺术,合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人类最早的音乐无疑就是歌唱,合唱入门较易,受场地和硬件条件的束缚较小,同时合唱也最易承载民族文化和思想情感,通过歌声传递情感是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通码艺术”,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对我国文化的“走出去”有着深远意义。
新近出台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渠道,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新文化“走出去”的形式和手段,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面向世界、走向世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属的航母级旗舰,充分发挥中国国际合唱节的平台效应,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将中国国际合唱节组织举办成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极大地增进了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在国际合唱联盟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增强了我国在国际文化活动中的话语权,维护了世界文化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