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宇:
“文化多样性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合唱艺术的主旋律,21世纪无疑将成为多元文化语境下新的合唱艺术的发端。中国的合唱艺术只有根植于丰富的民族文化土壤,才能在文化多样性的潮流中保持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国际知名艺术节都鼓励和支持原创作品,中国国际合唱艺术节也当仁不让地应该成为鼓励高水准原创合唱作品的‘助推器’。”
中国合唱协会理事长田玉斌:
“我有一个国外的老朋友,几次问我为什么不去占领这个市场(中国合唱市场),要拱手让给外国人。我很惭愧,无言以对。建议组委会将中国国际合唱节确立为每两年一届的例行涉外项目,利用多种手段加强外联和加大宣传的力度,不断提高其品牌效应。只要把中国国际合唱节做成国际知名品牌并形成规模,一定会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取得双丰收。”
中国合唱协会常务顾问萧白:
“到了该理性地考察世界、思考合唱如何走下去的时候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不对。应该是,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重走西方路走不通,固步自封无出路。以建成中国民族的合唱学派为最终目标,从创作与表演上探索一条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合唱之路。”
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田晓宝:
“让多样化的风格并行发展,从而营造出相互促进的文化生态环境。回眸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正是合唱多元化的呈现促进了当下中国合唱的繁荣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大众化、通俗化并不等同于低俗化、庸俗化,提倡大众性的音乐文化是走向国民音乐素质和音乐欣赏水平的普及和提升之路。”
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家海:
“合唱指挥学科应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大家潜下心来,各自寻找突破口,不断吸收、借鉴边缘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一点一滴地做起来,必定可以丰富和深化本学科的理论研究。通过大家的努力,合唱指挥学科的理论体系也一定会很快建立起来。”
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吴灵芬:
“合唱是一个合作的歌唱活动,从而也是培育团队精神、群体意识、进行亲情教育极好的方式。下力气改善合唱团的视谱能力,也要求合唱指挥自己加强修养,掌握训练方法和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携手共进,为打造高水平的合唱团做出贡献。”
武汉音乐学院教授陈国权:
“生活在发展,艺术风格也会随之发展。艺术发展不意味着新阶段否定旧阶段,而是在保留、继承旧阶段的同时拓展开来。‘探索性合唱’对于表现当代多彩的生活,对挖掘和展示我国民族音乐,对我国合唱艺术的多样化,以至和世界合唱艺术靠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让我们关心它、扶植它。”
杭州师范学院副教授阎宝林:
“一专多能应转为多能一专,看似‘多能’与‘一专’两词对调,实为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主次关系产生了换位。因此我们的课程从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调整大纲、调整课程结构设置很有必要,以期培养出能真正满足社会需求,符合市场需求的多能一专人才。”
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培训辅导部部长陈光辉:
“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各种合唱赛事为合唱团提供展示交流的平台。我们要开阔视野,虚心学习世界优秀合唱艺术的精华,深入吸取我国民族音乐的营养,阔步迈进我国合唱艺术更加繁荣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儿童音乐学会理事孟大鹏:
“影响中国合唱艺术向前发展的3块巨石——国民基础音乐教育功能的缺失、合唱参与者对合唱作品版权的漠视、‘群众歌咏’与‘合唱艺术’的理解误区。中国合唱发展很快,但是我们要想更快、更健康地进步,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搬开这3块巨石才行!”
美国斯坦福大学指挥教授蔡金冬:
“与西方合唱音乐相比,中国合唱音乐的历史是很短的。近年来,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大型合唱作品,希望这个势头可以继续,从而产生一些更具艺术性的中国合唱音乐作品。随着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合唱音乐必定也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