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焦 雯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提出的文化建设几项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由文化部负责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这一宏大体系中的重要支柱之一,经历了8年的艰苦创业和拓展,已然形成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庞大有效的服务网络,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眼中,它是让人牵挂的重要文化惠民工程,是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
在文化人眼中,它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春风夏雨,是信息时代的新“启蒙运动”;
在受益的基层群众眼中,它是工作和致富的好帮手,闲暇时的好消遣,学电脑、上网、了解天下事的好去处;
在参与工程建设的“共享人”眼中,它则是神圣的使命,无悔的承诺,是平凡琐细和伟大目标交汇成的无数个日日夜夜……
那是在2001年隆冬的一天,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试验系统分设在北京和内蒙古的4个点,分别通过互联网和卫星接收方式,成功接收到了从北京国家图书馆传出的数据。其时,负责策划的业界专家和工作人员都未曾想到,当初为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同时为解决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数字资源内容缺项的实际问题而发起的共享工程,竟能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
被整体纳入“十一五”规划、《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规划;被3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连续6年被写入中共中央1号文件;成为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的文化惠民工程;得到李长春同志持续的关心、关注和支持……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的一项文化创新工程,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覆盖全国的网络化管理和服务体系,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如今,在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51.76亿元的累计投入下,共享工程覆盖城乡的五级网络服务体系已然建立;包括互联网、卫星、有线(数字)电视等在内的六大数字资源传输渠道基本成型;207个专题资源库的数字文化信息资源达到了海量的92TB(约合2300万册图书或89340个小时的视频节目);群众服务人次超过6.9亿,且继续按照文化部部长蔡武关于“重心下移”“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向深度和广度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