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大雪纷飞 室内热情似火
2001年的那个冬天,大家记忆犹新的可能是12月7日那场袭击北京、使道路变成停车场的大雪,但对当年参与共享工程建设的16位国家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却是那天加班直至深夜、次日早上依然准时返回工作岗位的那种辛苦但快乐着的心情。这些工作人员知道无论是部领导还是馆领导,都和他们一样,在这个多雪的冬天,勃发着澎湃的激情,正在倾注心血、精心打造这项需要全面创新的工程。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每天询问工作进展,每周亲赴现场审看新增加的栏目和内容,时而开怀大笑,时而亮出新思路。这些工作人员还知道自己忙活的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共享”是一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全新理念,要收集、加工的素材不再仅仅是早已熟悉的书刊报,还有缤纷多彩的舞台文艺表演、历史悠久的传统戏曲、浓缩知识的名家讲座……服务的读者也不仅仅是走进国图大院的人,而是要遍布全国城乡,更何况采用的是在当年算得上新生事物的信息网络传播——既有地上的互联网,又有天上的卫星网。这项工作不仅神圣而且时尚,可以纳入IT业的范畴。试验系统基本成型后,时任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率领全体部领导先后两次审查,随后财政部领导张少春也审查通过了共享工程试验系统的整体设计和构想。2001年12月26日,国务院法制办、北京市大运村、北京市北辰小区、河北围场一中分别对试验系统进行了测试,共享工程试验系统研制成功。2002年4月,共享工程正式启动,国家中心设在国家图书馆。2004年3月,共享工程国家中心正式从国图分离出来,组建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
不断注入新内涵 赋予新使命
共享工程与祖国同发展,与时代共进步,启动至今,始终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关怀。2005年10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进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6年2月14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班上,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要求,“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连续3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共享工程十分关注,多次批示,明确表示,共享工程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文化服务的创新工程。刘云山、刘延东和陈至立等领导同志也非常关心支持共享工程发展。近年来,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先后被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今年,又被写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充分发挥共享工程网络的作用,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伴随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以及自身的日益壮大,共享工程在未来必将被不断注入新内涵,赋予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