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王文章
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创新,新时期如何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促进文化建设“两大一新”,充满信心。学习青岛会议上李长春同志批示和刘云山、刘延东同志讲话,包括蔡武部长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的讲话,对加深理解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帮助很大。当今,我国处在文化发展最好时期,也是把文化发展建设摆在前所未有的“四位一体”高度的时期。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把文化单列一个部分,对文化发展的本质和意义,对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阐述得非常透彻;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更是深刻阐释了文化发展对国家现代化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对文化系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创新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结合分管工作来谈,在文化艺术繁荣方面,特别是舞台艺术、美术等方面,首先是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这是促进当代艺术繁荣发展的基础。我们在文化艺术发展繁荣方面,首先最根本的是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中,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文艺体制改革的问题,确实是关系到文化艺术繁荣最根本的问题。我认为其本质就是要努力推进文化艺术管理体制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一是从政府部门的改革来看,主要目标是要建立起以间接管理为主的宏观调控体系,体系的建立体现为管理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方针指导、政策引导。必要的行政手段的使用要根据特定的需要,必要但不是主要手段。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生产的实体机构包括院团和一些画院等美术机构,这些生产单位建立起科学规范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非常重要,建立这样的管理机制,首先要让生产单位能够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艺术生产创作的经营实体,要从体制机制上与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相适应。在改革方面,从政府部门到艺术生产创作机构,实现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我们的创作和繁荣就有了基础。
从繁荣的角度说,今天来看与以往不同,以前繁荣了城乡文化生活是繁荣,出时代精品也是一种繁荣,但是今天繁荣的坐标应是世界性的,跟中国的当代国际社会地位相适应的繁荣。中国艺术的发展要与中国在当代国际社会的地位相适应。我们出的精品或是有代表性、标志性的作品,在世界上要产生影响,创作的作品的艺术形象以及艺术形象所表达的价值观,要能被别国的观众认同,这是我们当代艺术繁荣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抓精品,促繁荣,有世界眼光才可能有影响世界的作品。出精品的同时,用高品格的文化艺术产品提升社会文化品格,还要让基层百姓共享文化成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一五”期间取得重要进展,从选择性、项目性保护,到2003年开始进入全面系统整体性保护阶段,到国家非遗法出台后,就会进入法制化保护阶段。不同阶段,保护的方式不一样,非遗法出台后,要求保障性政策法规比较完善,政策保障比较完备。因此,就要在做好以往保护工作的同时,注重在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具体的保护政策的制定方面用力。非遗保护的核心永远是传承人的保护,要抓住核心,把文化记忆发展传承延续下来。同时,要把提升广大民众的自觉保护意识结合起来,以及共享保护成果,这些都是保护工作重要的核心问题。
科技与文化结合,也是中央领导讲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如果不能与科技很好结合、融合,不可能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文化艺术,也不可能在更有效的平台上传播创造的成果。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其传播的有效性是紧密结合的,不能很好地传播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在科技方面,一方面要抓创新的核心技术,与文化结合的创新科技,引领文化科技创新要做出规划推动。另一方面,抓优秀科技成果的推广,抓科研成果的推广,也是重要工作内容,要选择项目做好推广,在文化与科技结合方面抓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