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头版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1版
头版

第3版
专题

第4版
特别关注
  标题导航
蔡武一行参访
台北胡适纪念馆
要闻简报
民间文艺版权保护的哥德巴赫猜想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发展繁荣
《牛津英语大词典》或将停印
《印象·刘三姐》的启迪
图片新闻




 中国文化报 >  2010-09-0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印象·刘三姐》的启迪

    李洪峰

    刘三姐是中国壮族民间传说中一位美丽的歌仙。1961年,电影《刘三姐》的诞生使她的故事迅速风靡了全国及整个东南亚。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以经典传说《刘三姐》为素材,以方圆两公里的阳朔风光和美丽的漓江山水为背景,在红色、白色、银色、黄色四个主题色彩的系列里,将刘三姐的经典山歌、民族风情、漓江渔火等元素,不着痕迹地融入桂林山水,成功诠释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不仅有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因素,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形象而深入地揭示了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和艺术的本质,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启迪之一,是歌颂劳动。整场演出充满了对劳动场景、劳动情趣、劳动快乐、劳动尊严的展示,从而引起了观众的深度共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但劳动的作用还远不止如此。它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文学艺术创作永恒的主题。劳动创造了文化,劳动创造了美。社会愈是发展进步,劳动的作用和地位愈益突出。古今中外一切伟大的艺术品、传世的艺术品,尽管形态各异、风格多样,但歌颂劳动是艺术家们共同的选择和共同的追求。

    启迪之二,是赞美生活。在赞美劳动的同时,《印象·刘三姐》用浓烈的情感和色彩,满怀激情地讴歌了改革开放给桂林人民生活带来的深刻变化,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幸福与爱情、追求和谐与正义的强烈愿望,用艺术语言诠释了各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生活景象,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生活历来是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纯朴的生活气息使这场演出遵循和体现了艺术创作最根本的规律,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启迪之三,是富有民族特色。在《印象·刘三姐》中,各族人民的民族风情既被高度概括、提炼,又给以创造性升华。其中既有人类本性中共同的东西,又有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鲜活元素。给人的感觉是耳目一新、美不胜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今天,《印象·刘三姐》把广西壮族、瑶族、苗族等各族文化中的精华充分展示出来,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认真总结。

    启迪之四,是紧扣时代脉搏。一部作品的题材可以各个不同,但不管什么样的题材,只有紧扣时代脉搏,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时代特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印象·刘三姐》与电影《刘三姐》比较,至少有两个创新,一是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的运用,使整个演出充满现代感,极具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二是在“刘三姐”的古老传说中,引入了当代中国和谐、发展的主旋律,使之保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印象·刘三姐》的实践再次证明,文化建设不但要积累,尤其要创新。创新加积累,在创新中积累,在积累中创新,伟大的中华文化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创辉煌、再创高峰。

    启迪之五,是形式生动活泼。《印象·刘三姐》整场演出,既丰富多彩而又激荡跳跃,达到了健康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给人的感觉是既细腻,又粗犷;既精微,又宏大;既传统,又现代;既感人,又震撼。不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而且为人们留下了回味和思考的广阔空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